本刊評論
1 月26 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隆重召開。會上,省長吳政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第一句話就是“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提及如何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第一條就是“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可見,“創新”是今年和今后工作一個十分突出、具有特別內涵的關鍵詞。而這一深刻內涵,指向我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江蘇路徑”。江蘇把創新精神置于顯要位置,是打造“江蘇路徑”、提升“江蘇作為”的題中應有之義。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后首次赴地方視察就親臨江蘇,賦予我省“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江蘇擔當”顯出特別的分量、特別的價值、特別的緊迫性。
“江蘇路徑”是面對新形勢給出的新答案、新智慧。在全球疫情蔓延、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學發展,如何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如何闖出一條變危為機的道路,成為現實命題?!敖K路徑”是值得期待的破局之道,其要義就在于改革創新、守正出新。

2020 年5 月14 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十二次會議,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在講話中指出,要把握時與勢的深刻變化,更加堅定地以深化改革應對風險挑戰,通過改革抓緊補上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短板,依靠改革應對解決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運用改革方法化“?!睘椤皺C”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改革創新,是化解危機、克服困難、變中求穩的永恒智慧。困難越大,形勢越迫人,越彰顯改革創新之果決。以改革創新的意識加以應對,以改革創新的方法加以突破,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沒有闖不出的困局。
“江蘇路徑”是對多種新發展思路的涵蓋。推動江蘇成為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這一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十分鼓舞人心。“引力場”這一新穎的提法,由此深入人心,成為啟迪思路、研判形勢、共謀出路的機緣。江蘇對“引力場”概念的領會和實踐,可謂積極主動。省委召開的多次會議就多次提到“要形成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梢灶A見,在參與全球技術、人力、資源、市場要素重組的過程中,“引力場”效應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推動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相互促進。
此外,江蘇還立志在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等方面有所作為。去年,江蘇省共有10個設區市入選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數量上僅次于廣東。而作為中國制造業強省、民營經濟強省,江蘇也明確了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目標,這都是“江蘇路徑”的必有項目。
“江蘇路徑”建立在實力、自信、開放的基礎上?!笆濉睍r期江蘇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充分證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指引。無疑,“江蘇路徑”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現實演繹,是展示實力與夢想的鏗鏘載體。
數字很能說明問題。據央視新聞報道,2020 年中國吸收外資逆勢上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而據去年5月新華社報道,1—4月,江蘇全省實際使用外資103.7 億美元,同比增長5.7%,利用外資規模保持全國首位。其后,《21 世紀經濟報道》報道,2020年1-7月,江蘇實際利用外資136.6億美元,同比增長0.7%,繼續排在全國第一。
兩個“首位”,清楚地表明了中國的底蘊、江蘇的底蘊。利用外資規模意味著市場規模,而在疫情背景下,市場已經如專家所言成為稀缺資源。擁有較大規模的市場,就擁有了發展的主動權,就擁有了變危為機的優勢。同時,江蘇在實體經濟基礎、產業鏈供應鏈、科教人才資源、營商環境等方面都顯示出不俗的實力,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戰略疊加機遇的支撐下,“江蘇路徑”充滿了逆勢而為的自信。
總之,當此之時,“江蘇路徑”是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新發展理念等重大命題的堅持和緊扣,成為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一大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