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司法保障?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獲得感?今年的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兩院”報告中一連串翔實數據,為全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工作作注解。代表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期盼江蘇的法治建設能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全社會帶來更多的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法檢“兩院”聞令而動,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抗擊疫情的使命擔當中,展現作為,確保“公平正義不打烊”。全省法院共組織11.8 萬人次投身抗疫一線,參與依法防控,一審審結暴力傷醫、制假售假、造謠傳謠等犯罪案件827 件。全省檢察人員4.6 萬人次進入社區網格抗疫,依法從快從嚴打擊,批準逮捕363人,提起公訴976人。“一定要保護最美逆行者的合法權益”,蘇州市相城區副區長黃靖代表說,依法嚴厲打擊暴力傷醫犯罪,確保醫護人員擁有安全的執業環境。
疫情穩定后,“兩院”精準服務“六穩”“六保”,一審審結涉疫情民事、行政案件2847件,全省法院網上立案62.1 萬件,網上開庭7.7 萬件,網上調解5.1 萬件,網絡查控109.1萬件次。檢察院出臺《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保障六穩六保意見實施辦法》,實行少捕慎訴司法政策,為復工復產提供司法保障。南京警備區原副司令員嚴文緣代表認為“兩院”積極投入抗疫一線,服務復工復產和“六穩”“六保”,共克時艱,為疫情大考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網上開庭、指尖訴訟等好經驗、好做法得到了代表們的普遍贊許,大家認為此舉提高了司法效率和便民度,彰顯法治的溫度。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兩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保障重大戰略實施,保障江蘇法治營商環境,通過審議報告,代表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無錫市委書記黃欽代表希望省“兩院”扎實推進公正司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江蘇打造最好營商環境省份。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金根代表建議各級法院多走進企業,了解企業情況、傾聽企業心聲,指導企業解決經常面臨的勞動爭議等方面法律問題,有效防止矛盾糾紛的出現和擴大。江蘇匯典律師事務所主任封孝權代表認為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應高效發揮府院聯動作用,才能推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
省法院首次將“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寫入報告,強化科技創新司法保護,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案件審判工作,牢固樹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理念,此舉引起了很多新興產業領域代表的共鳴。“建議加大軟件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生態”,中國軟件谷黨工委書記戴華杰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法爾勝泓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禮華代表說,加大對來蘇創業人才的司法培訓力度,發揮司法保護作用,打造優質創新創業環境。南京科遠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歙眉代表則希望“兩院”加快知識產權領域專業化辦案團隊建設,成立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搭建統一的知識產權侵權“黑名單”平臺。
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到哪里,司法服務保障就跟進到哪里。響應中央部署,在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征程上,“兩院”助力鄉村振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司法力量。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小鵬代表認為要加大法律監督力度,強化司法救助,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馮保全代表建議繼續加強對疫情期間的特困群體關愛和幫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防止因病返貧。
一年來,“兩院”全力推動掃黑除惡審判執行攻堅,努力讓老百姓收獲滿滿安全感。專項斗爭開展三年以來,共起訴涉黑惡案件1130 件8055 人,其中涉黑組織93個,涉惡犯罪集團、犯罪團伙611個,“兩院”用來之不易的成績踐行著“平安江蘇”的承諾。“對涉黑涉惡、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要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及時公布處理結果,擴大群眾知曉率,讓法治的力量更加深入人心,用法治規范社會行為”,電裝天電子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袁彩鳳代表建議道。省廣播電視局局長繆志紅代表提出將傳統工作方法與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深度融合,有效打擊網絡犯罪。省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周琪代表說,要切實加強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從根本上減少惡劣犯罪行為。
依法懲處高空拋物,生豬檢疫徇私舞弊,單手飆車時速超250公里等犯罪行為,從讓老百姓滿意的事情做起,維護群眾頭頂上、舌尖上、車輪上的安全。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副局長金良代表建議,全省公檢法形成合力,加大對網絡直播、電信詐騙、拼團購物等方面違法犯罪問題的預警關注。針對保護未成年人問題,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副總編輯趙建春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加強校園法治教育,通過家校共育渠道,推進法治教育向家長延伸。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辦案中心,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江蘇省仁智園林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曉毅代表認為要加大護工、保姆虐待老人兒童司法案件的處理,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年來,“兩院”瞄準污染防治攻堅戰新部署,以司法手段改善生態環境。一審審結環資案件9328 件,起訴破壞環境資源犯罪3137 人次,辦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3262件,企業以“現金+替代性修復”方式進行賠償,環資審判采用“9+1”機制……一組組詳實的數據、一項項有力的舉措詮釋了“兩院”推動筑牢美麗江蘇生態的基底,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的決心。“過去一年,‘兩院’切實發揮了環境司法的教育懲戒和評價指引作用”,泰州市政協副主席徐軍代表對此給予高度的贊許。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高新園開發公司土地收儲部負責人吳知梅代表建議省法院積極爭取在江蘇設立環境資源法院,切實解決環境資源審判職責“名實不符”、審判體系銜接不暢等問題。
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破產處置府院聯動省市縣全覆蓋、設立全國首家地方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首次批量適用代表人訴訟審理證券虛假陳述案、研發全國首個庭審小程序……我們欣喜地看到,“兩院”正在通過制度改革激發司法效能,在守正創新中推動司法工作與時俱進。
大數據時代,對“兩院”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技術與法治更好融合,代表們建言獻策,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蘇寧易購集團副總裁王哲代表指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力度,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打通公檢法數據壁壘,構建大數據共享、分析平臺,提高案件辦理效率和科學化水平。江蘇瀛之志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曹立志建議,強化12368 熱線服務功能,提升司法服務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暢通群眾與人民法院之間的聯系渠道。

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人民法院的生動實踐,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省各地百花齊放,跨域立案全面覆蓋,實質解紛提速增效,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對司法的公正高效權威有更多獲得感。“一站式訴訟服務初顯成效,智慧法院建設初見實效,司法裁決在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作用,環境司法案件‘9+1’審理模式探索了江蘇樣本,令人備受鼓舞。”常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葛志軍代表評價道。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錢斌代表提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訴源治理力度,健全完善矛盾糾紛的多元化解機制,讓百姓解決糾紛的渠道更多、成本更低。

回首2020,在這極不平凡的一年里,江蘇法檢“兩院”深化高質量司法實踐,以司法為民書寫忠誠,以公正司法詮釋擔當,在艱巨考驗中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代表們希望“兩院”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著力提升新時代司法能力水平,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每一個司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