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董萌 楊超 李興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雖已有成熟的公路基礎設施技術狀況評價系統,但其管理理念仍停留于針對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的管理。本文總結了國際上公路資產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為我國開展并實現公路基礎設施資產化管理提供借鑒。

江蘇寧連高速
公路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命脈,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路資產是指通過建造所形成的公路基礎設施資產,是國民經濟總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納入交通、公路部門管理的四級以上的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包括公路橋梁、公路隧道、公路道口和道路服務區等。本文總結了國際上公路資產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為我國開展并實現公路基礎設施資產化管理提供借鑒。
公路資產管理是指基于基礎設施數據及資產管理目標,對公路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內的運營、養護、改擴建等工作進行前瞻性、系統性的管理和部署。當前,國際上較為通用的公路資產管理模型為PAS-55和ISO-55000系列標準的規范和要求。PAS-55案例資產管理規范,由英國標準協會(BSI)聯合資產管理協會(IAM)于2004年撰寫,并于2008年補充大量資產管理實踐案例,旨在為擁有實物資產的組織建立一個“資產管理系統”的英國標準,該資產管理規范逐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目前在超過10個國家多個行業中得以應用。基于PAS-55標準,結合國際眾多企業資產管理的實踐經驗,形成了通用性、適用性更強的ISO-55000系列國際資產管理標準。

圖1.國際通用資產管理流程
20世紀60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對路面管理系統開展了研究,完成了從路網規模擴張向路網養護和管理的轉變;1999年,美國聯邦公路局成立了資產管理辦公室,對全國范圍內道路資產實施系統化管理,以尋求最具經濟效益的投資方案。在英國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資產管理學會、英國交通研究室等研發形成公路資產管理系統,用于指導英格蘭等地道路系統的養護與管理。世界銀行協同世界道路協會、伯明翰大學等開發形成公路發展與管理模型(HDM-4),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則使用Austroads公路資產管理模型,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公路網絡提供整體發展、管理、養護及運營的戰略性指導,并形成了國家、地區、市縣的公路系統資產管理分層級決策體系。
HDM-4模型主要用于公路管理、經濟分析、公路作業模擬、養護資金需求預測、養護經費分配、公路網絡運行預測、項目評價以及政策影響分析等。通過HDM-4進行管理,以期在一定經濟條件限制下,按照既定管理目標,全面提升公路網整體運行水平。設置目標主要包括:最小化交通運行開支、保持公路資產價值、提供及維護通行能力、提供安全可持續的交通服務等。
HDM-4將公路資產管理劃分為規劃、設計、準備和實施四個階段:規劃階段需要確定管理標準和總體政策,以及預測長期投入資金的需求;設計階段需進行概要設計和確定管理流程框架;在項目的準備階段,需要進行更為詳細的設計并確定框架下的具體任務;在公路資產管理的實施階段,通過HDM-4制定一套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用于評估該資產運行情況。HDM-4可分析逐年公路的衰減度,以未來養護投資作為評價指標,測算確定項目具體的養護計劃,以此達到在一定成本下最大化滿足管理目標的預期。

圖2.HDM-4運行體系
在預測道路衰變方面,HDM-4分析模型主要包括裂縫、松散、坑槽、啃邊、車轍、平整度、路面紋理、剎車阻抗八種路面指標。HDM-4為以上指標構建了分析模型,用于預測各指標的衰變情況。基于公路衰變預測結果,HDM-4對公路使用者的出行情況進行仿真模擬,并將其作為重要的養護策略制定因素。

圖3.HDM-4主體模塊架構圖
Austroads是由澳大利亞公路局和交通局聯合成立的高峰組織,致力于為該組織成員提供一個更好的公路運輸網絡。Austroads建立了一整套針對公路網絡及其相關基礎設施的設計、建造和管理指南,為制定公路管理政策提供依據。資產管理框架可從上到下分為資產管理階段、規劃子階段和信息溝通階段3個階段,以推動資產管理戰略規劃的實施與管理,并全面跟蹤其實施效果用于動態評估。

圖4.Austroads資產管理架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在公路基礎設施管理方面進行了探索。根據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建設主體以及應用范圍,可將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交通運輸部公路研究所開發的通用公路資產管理系統,由交通運輸部推廣并廣泛應用于全國各地;二是經濟較發達城市自行研發的道路或市政資產管理系統,用于統籌管理區域內道路資產;三是伴隨著某項重大工程建設,所開發的局部路網或單一項目資產管理系統。
“七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公路研究所與同濟大學聯合研發了我國第一個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即干線公路路面評價養護系統(CPMS);隨后,在其基礎上持續開發更新,建成干線公路路面評價養護系統(PEMS)。具體涵蓋“一個平臺、兩套系統”,即CMAP公路養護分析平臺及CRMS公路全資產管理系統、iRMS區域公路網智能養護系統。PEMS用于開展高速公路、普通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市政道路的路況、路況評定及養護決策分析服務。
上海是我國應用公路資產管理系統,統籌管理實施區域路網的先行區域,其公路資產管理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上海先后建立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系統(SHCIMS)以及市政設施的數據與空間數據庫,對市域內公路、橋梁基礎設施以及附屬物進行長生命周期管理。南京與北京分別開發了市政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統,用于有效管理和利用既有公路基礎設施。
長安大學基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建立了適用其特定環境的路基路面管理系統。東南大學將路肩、邊坡、排水設施、擋土墻等要素的養護質量納入公路資產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引進了美國卡羅萊納州立大學PAVER系統,并通過二次開發建成PAVERTM系統,用于高速公路養護計劃編制和資產保值分析。
我國的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當前的公路資產管理系統仍存在以下不足:數據采集手段以人工檢測和錄入為主,由于起步較晚,數據規模停留在小樣本數據階段;現有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功能偏重于數據管理,且數據分析應用能力薄弱,總體智能化水平不高;設施狀況評價模型較為單一,未能充分考慮道路管養過程中造成的交通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道路養護自主科學決策程度低,養護決策方案未能充分考慮未來變化及需求。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以及世界銀行、世界道路協會等國際機構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及應用實踐,也已建成適用于特定區域的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尤其是澳大利亞Austroads資產管理模型可根據ISO-55000系列標準及時進行更新與完善。發達國家公路資產管理模型最為突出的優勢在于資產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性、基礎設施的資產特性、資產技術狀況與資金規模的關聯性,對于我國提升優化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我國雖已有成熟的公路基礎設施技術狀況評價系統,但其管理理念仍停留于針對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的管理,需要實現從管“基礎設施”向管“資產”轉變,以及從全生命周期維度實施資產管理。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GIS、BIM、遙感及雷達等新一代信息空間技術在公路領域的廣泛應用,可形成我國公路資產管理模型在數據采集及分析領域的后發優勢,進而為更新及創建公路資產管理系統建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