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華
(豐都縣精神病醫院,重慶)
精神分裂癥為臨床常見精神障礙性疾病,影響相關因素較多,與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均具有高度關聯性[1];基于臨床發展階段,臨床學者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多采用抗精神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臨床治療呈現較大個體依賴性,與患者治療依從性、認知功能具有高度關聯性,探究適配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3]。為提高本院精神科臨床藥物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特針對新型抗精神類藥物于精神分裂癥應用中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機制進行探究,旨在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客觀參照。
收集筆者醫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門診接收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數據比對,共計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齡區間23-60歲,年齡均值(33.51±1.04)歲,學歷分布:本科及以上學歷21例,大專學歷26例,中專及高中學歷10例,初中及以下學歷6例;同期選取63例健康人為參照,男34例,女性29例,年齡區間20-57歲,年齡均值(34.07±1.01)歲;學歷分布:本科及以上學歷19例,大專學歷27例,中專及高中學歷11例,初中及以下學歷6例;統計分析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基線資料(P>0.05),具有后文比對價值。
納入標準:(1)126例患者均滿足世界衛生組織化對精神分裂癥的評估依據[4],均為初次發病;(2)患者均可獨立完成相關問卷填寫,于入組前對本研究項目知情,簽署書面知情書;(3)患者入組前2周未使用相關藥物治療,符合研究2周洗脫期指征。
排除標準:(1)具有其他精神類疾病及認知障礙性疾病患者;(2)既往有藥物依賴史、酗酒、暴力傾向患者;(3)治療依從性較低或中斷研究患者。
所選精神分裂癥患均予以新型抗精神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本研究選用4-6mg/d利培酮、15-20mg/d奧氮平口服治療,依據患者耐受情況,合理加減藥物劑量,持續單藥治療8周。
采用精神癥狀積分量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進行量化評估,分數與精神癥狀呈負相關;借助中文譯版認知成套測驗量表(MCCB)對患者作記憶、社會認知、回憶、信息處理、推理及問題解決、詞語、視覺學習、綜合評分等維度進行量化評分,分數與患者認知功能呈正相關。
治療后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積分較比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統計(±s/分)

表1 治療前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統計(±s/分)
時間 n 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治療前 63 26.35±3.95 23.51±4.01治療后 63 15.36±2.76 12.71±2.47 t 8.711 8.625 P 0.000 0.000
觀察組治療后工作記憶、社會認知、回憶、信息處理、推理及問題解決、詞語、視覺學習、綜合評分等維度評分較比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以上維度評分均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認知能力評分統計(±s/分,n=63)

表2 兩組認知能力評分統計(±s/分,n=63)
認知功能 觀察組 健康組治療前 治療后工作記憶 32.02±2.36 41.36±2.59 48.62±3.84社會認知 31.68±2.28 43.62±2.55 49.03±3.52回憶 31.88±2.19 42.61±2.60 48.71±3.80信息處理 32.07±2.30 41.19±2.35 49.63±3.58推理及問題解決 32.19±2.17 43.17±2.58 50.03±3.69詞語 35.24±2.42 42.21±2.61 51.16±3.67視覺學習 30.92±2.08 41.88±2.55 50.73±3.58綜合評分 31.89±2.21 43.68±2.49 50.07±3.74
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常見精神障礙性疾病,其臨床病理表現以患者思維、認知、行為障礙為主[5,6];現階段臨床學者針對精神分裂癥病因病機尚處于探究階段,臨床治療不斷摸索,可用新型抗精神類藥物被確立起來,如何確保抗精神類藥物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為臨床重要探究課題之一[7,8]。本研究選取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利培酮及奧氮平治療對策,于治療前后通過比對患者認知功能情況可知,治療后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積分較比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工作記憶、社會認知、回憶、信息處理、推理及問題解決、詞語、視覺學習、綜合評分等維度評分較比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以上維度評分均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研究數據可知,抗精神類藥物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可以顯著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認知,幫助患者早期回歸社會,相較比正常人認知功能仍存在一定不足,患者認知功能未完全修復,表明臨床藥物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考慮與患者精神癥狀具有直接關聯性[9,10];同時,因部分藥物抗膽堿能及錐體外系反應較小,故于患者認知功能調節上無統一增益效果,本研究數據探討存在一定局限性,僅表明短期內抗精神類藥物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遠期抗精神藥物對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機制,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11,12]。
綜上,新型抗精神病藥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中,于精神疾病臨床癥狀及認知功能均具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