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菊
(羅田縣萬密齋醫院,湖北 羅田)
外科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手術是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法;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措施,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息息相關,如何通過優質高效的護理干預,在提高治療安全性、保證治療目標實現的同時,讓患者感受到更加舒適、優質的護理服務,是臨床外科護理過程中,努力探尋的一個重要課題[1]。本文,通過對本院兩組住院期間接受不同護理干預方法的患者,進行了相關指標的數據對比分析。
選擇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外科診治的7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9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對照組),另外39例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所選研究對象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4例;平均年齡(45.15±5.50)歲;所有患者均經本院外科診治,并需要住院觀察和進行手術治療;排除有交流障礙及精神類疾病患者、排除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患者、臨床資料不齊全患者[2];患者及家屬對參與本研究均知情,并授權同意使用其相關資料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兩組患者資料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協助患者進行入院后的相關檢查、環境干預、病情及癥狀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措施[3]。
1.2.2 觀察組
患者在給予基礎護理措施的同時,增加優質護理干預內容:(1)加強對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和護理理念的培訓和提高。采取定期的培訓、專家講座,及組織各專業科室人員討論、交流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和臨床操作水平、風險防控意識;引導和鼓勵護理人員樹立以人為本、為患者服務的護理理念,打造一支能力強、水平高、有責任心的護理隊伍[4];(2)建立健全規范合理的護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根據臨床實踐予以不斷改進和完善,嚴格監督和管理,為治療和護理質量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5];(3)強化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操作。首先,通過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樹立信心、以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實施;其次,做好手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患者的心理準備、手術器械和用具、藥品準備等;第三,協助醫生進行手術治療。護理人員需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幫助患者采取恰當體位、為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和麻醉處理、隨時觀察和監測患者術中各項生命體征指標,以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實施;第四,預防和減少患者術后各類不良反應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流程進行護理操作,確保操作的無菌化;引導和鼓勵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和進行功能恢復訓練,以加快身體的康復;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節,均衡營養;密切觀察和監測患者術后的臨床反應和生命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進行有效應對和處理[6]。
1.3.1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出現切口感染、惡心嘔吐、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腹脹腹痛等相關并發癥癥狀的患者例數進行統計記錄[7],并進行各類并發癥發生率及總發生率的組間對比。
1.3.2 療效指標
該指標包括住院治療時間、治療有效率、護理滿意度三項內容;住院時間根據患者臨床實際情況進行統計,并以小組指標均值進行組間對比;治療有效率根據患者治療后的軀體功能恢復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打分評價,以評分高于75分為有效,計算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指標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根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進行兩組患者總滿意度的組間對比。
如下表統計數據所示,觀察組患者中出現術后切口感染、惡心嘔吐癥狀患者各1例,無發生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腹脹腹痛的患者,觀察組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13%,顯著高于對照組(30.77%)。P<0.05,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住院治療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4.87%∶76.92%);觀察組患者對所接受的護理服務給予了更高的評價,其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s),(n,%)]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對比[(±s),(n,%)]
組別 n 住院時間(d)治療有效率 總滿意度對照組 39 15.05±2.50 30(76.92) 32(82.05)觀察組 39 6.85±2.35 37(94.87) 38(97.44)P- <0.05 <0.05 <0.05
外科所接收的患者,所患疾病種類多、病情復雜且進展較快,因而對護理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護理人員通過臨床護理干預達到輔助治療的效果,而且,還需要通過合理、優質的干預措施,減少患者治療期間所承受的痛苦、降低因護理操作不當誘發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讓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護理體驗[8]。
優質護理干預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理念在臨床護理操作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這種護理模式,將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放在了護理服務的首位,通過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服務意識和臨床護理操作水平,給予了患者心理、生理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服務;針對不同病癥類型和患者的臨床具體表現,在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完善操作流程和制度,為患者提供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人性化的科學護理服務,極大地提升了臨床護理質量,確保了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次研究通過對實施了優質護理模式的觀察組與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進行并發癥發生率和療效指標的對比分析,充分證實了優質護理模式在外科臨床護理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對外科住院治療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干預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術后康復速度、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更高,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概率更小,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