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周玲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學院,內蒙古 牙克石)
近年來,臨床上獨眼患病率越來越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并且給家庭增加了很大的壓力與負擔[1]。由于多數患者在患病后都會出現情緒較差的情況,因此,他們對治療與護理的配合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患者是對生活喪失希望的,拒絕配合治療等,這些不良情況對理想治療效果的取得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臨床上對獨眼患者圍手術期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2],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以此不斷緩解患者的心理問題,促進理想治療效果的取得。
研究對象是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獨眼患者,共計15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研究標準且全部簽署同意書,隨后將全部患者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75例與對照組75例。在對照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60-80歲,中位年齡為(71.21±1.00)歲;在觀察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1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62-80歲,中位年齡為(73.00±1.33)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
1.2.1 環境干預
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積極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與病室的環境,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帶領患者熟悉醫院和病房環境,并向患者介紹相關醫護人員,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保持病房空氣清新與流通,護士可以詳細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為患者播放優美的音樂,使患者的情緒穩定與舒暢。
1.2.2 認知干預
由于患者對疾病相關情況不了解,認知度不高,再加之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易引起焦慮、緊張等情緒,如果患者長期保持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3],那么就會容易使機體免疫力下降,造成病情變得更加嚴重。對此,護士要加強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預防措施等,通過卡片的形式,加深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4]。
1.2.3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要積極和患者取得溝通與交流,主動了解患者的情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告知患者該疾病治療成功的病例,為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并跟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家屬陪伴、關心患者,尊重患者,給予患者溫暖,促進患者樹立樂觀、開朗的生活觀,激發患者治療積極性,以此促進手術的順利實施。
比較兩組焦慮、抑郁情緒,焦慮情緒應用SDS量表來評估,抑郁情緒則應用SAS量表來評估,分值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高。此外,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情況,主要包括:顯效、有效、無效這些內容,按照顯效加上有效的患者例數除以總例數,然后以百分數表示。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應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這些內容,計算出結果做組間的比較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檢驗標準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情況比較(分)
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總有效率比較(n,%)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獨眼在臨床上是患病人數較多的,因疾病的特殊性,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較大的損害,給廣大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大部分患者手術前既渴望治愈眼睛,又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擔心手術會失敗造成更大的創傷,也擔心手術后出現很多的并發癥,使其視力喪失,導致治療積極性較差,不利于疾病預后[5]。由此,需對該疾病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主張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心理干預主要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通過心理護理,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由此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6]。首先,對患者給予環境護理干預,讓患者減少對醫院的陌生感,通過護理人員的積極介紹,患者能夠盡快適應醫院的環境,對各種規章制度有深入了解,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心理。其次是認知干預,多數患者對于疾病了解程度不足,容易對手術治療失去信心,不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7,8]。通過健康宣教,患者對疾病、治療、護理內容有了詳細了解,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配合積極性。最后是對患者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了解患者情況,經常與患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主動關注患者的情況,關心并且尊重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以提高治療依從性。本次研究顯示,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滿意度方面,觀察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結果對比,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獨眼患者給予心理干預,可有效舒緩患者情緒,提高治療積極性,從而促進疾病預后,是一種有價值的護理干預措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