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蘇里旦·吐松尼亞孜,阿孜古力·司馬義
(新疆和田洛浦縣洛浦鎮衛生院,新疆 和田)
心血管疾病通常與腦血管疾病統稱為心腦血管疾病,臨床通常指因高脂血癥、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1]。心血管疾病一般指發生于心臟、血管等血液循環系統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壓、心肌炎、心律失常等;該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預后不良,臨床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臨床對該癥的治療,可采取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治療及其他治療方式[2];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預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篩選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診治的心血管患者67例,及同期參與對患者進行相關護理干預的護理人員30例,共同作為研究樣本。所選樣本中男女比例為55∶42;樣本中患者平均年齡(55.50±7.50)歲,護理人員平均年齡(37.50±4.50)歲;所選患者疾病類型包括:心肌梗死28例,高血壓22例,冠心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其他6例;護理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1名,大專學歷16名,中專學歷3名。所有樣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通過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及護理人員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向參與本研究的樣本發放調查問卷,對護理風險進行相關指標的問卷調查。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97份,回收率100%;按照用藥不當、護理操作不當、護患溝通不暢、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住院環境欠佳、護理流程制度欠缺六類指標,對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分類的統計記錄,并分析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原因。
護理風險事件的分類統計結果顯示,本次研究中共發生護理風險事件48例,主要涉及醫院管理、護理人員及患者三方面;其中以護患溝通不暢最為突出,占到護理風險事件的25.00%,其他如護理操作不當、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及住院環境欠佳、患者自身因素四項因素占比也較高(14.58%、12.50%、16.67%、14.58%)。詳細統計數據見表1。

表1 護理風險事件及相關因素分類統計(n,%)
心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高、風險大、病因復雜且病程長、病情易反復[3-5],因此,對臨床護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護理過程中,一旦護理人員操作不當,極易引發護理風險事故,輕者會貽誤患者的臨床治療,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損害,發生醫患、護患糾紛;嚴重的護理風險事件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6]。因而,如何針對心血管患者臨床護理過程中的護理風險進行有效防控,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是臨床護理必須重視的一個課題。
本次研究通過對48例護理風險事件的統計分析表明,造成護理風險事件的因素,包括護理人員業務能力、醫院管理和制度水平、患者自身因素三個方面。針對這些風險因素,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加強對護理風險的防控:3.1 加強對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和風險防控意識的培訓,降低因護理人員因素造成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在本研究的數據統計中,有四項因素與護理人員相關(用藥不當、護理操作不當、護患溝通不暢、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共計占比58.33%;因此,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針對性培訓,提高他們的護理操作能力,對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護理人員的培訓中,還應有意識地增加風險防控意識的相關內容,讓護理人員從責任心、知識水平、法律意識各項方面得到綜合提升,達到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就醫安全的目的[7]。
3.2 加強醫院管理制度和流程建設,減少醫患糾紛。在所發生的風險事件中,因醫院管理制度缺漏和流程不嚴謹而導致的風險事件,占到10.42%;因此,加強醫院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護理風險的發生也起著重要作用,讓臨床的護理操作有章可循,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
3.3 加強與患者溝通,降低護患糾紛。因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護理風險,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心理、經濟原因,對醫院治療和護理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與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不暢有著一定的關系。護理人員應在對患者的護理服務過程中,積極了解患者的訴求,疏導他們的負面心理狀態,并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耐心和關懷,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8]。
綜上所述,針對造成護理風險事件的相關因素,采取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和改善醫護流程、制度,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等針對性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對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極大地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