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霞
(內蒙古赤峰市第二醫院婦產科, 內蒙古 赤峰)
對于新生兒來講,母乳是最佳的食品,母乳中富含豐富的營養元素,同時這些營養元素嬰兒是非常容易消化與吸收的,在母乳中所蘊含的免疫球蛋白,能夠顯著提升新生嬰兒的身體抵抗能力。而母乳喂養的方式不但簡單便捷[1],而且經濟實惠。但是在當下,大部分新生兒的媽媽會由于生理因素或者是心理因素使得母乳喂養出現了很多阻礙,導致母乳喂養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進而使得母乳喂養成功概率相對較低[2]。那么,為了順利實施母乳喂養,提升母乳喂養成功概率,本文探究在母乳喂養的相關問題,并對護理情況進行分析探究。
本次研究對象均是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臨床婦產科中分娩后的產婦共計200例,全部產婦均符合研究標準,隨后將全部產婦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100例與對照組100例。在觀察組100例產婦中,年齡為25-35歲,平均年齡為(29.6±5.8)歲,產婦的孕期為35-43周,平均孕期為(37.20±1.00)周,新生嬰兒平均體重為(2.88±1.55)kg。在對照組100例產婦中,年齡為25-38歲,平均年齡為(30.2±7.5)歲,產婦的孕期為36-43周,平均孕期為(38.41±1.33)周,新生嬰兒平均體重為(2.88±1.85)kg。對比兩組產婦的基礎資料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主要方法:護理人員要嚴格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嚴格遵醫囑執行護理干預措施,其方法為觀測產婦各項生命體征,嚴格遵醫囑對產婦進行各種治療與護理,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產婦產后身體的恢復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干預治療。
觀察組: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方法: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添加有關母乳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要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在產婦入院之初就對產婦的全面情況進行了解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為產婦設計科學的喂養方案,包括產婦分娩前后的乳房護理、心理護理、營養護理、健康宣教、母乳喂養方式指導等有關護理工作。并且在執行護理干預措施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流程操作[3]。
將全部研究資料均納入到統計學流程中,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且計數資料比較實行χ2檢驗,且以率(%)表示,其中P<0.05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之后,對比兩組分娩后母乳喂養成功率情況,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實施護理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分娩后母乳喂養狀況比較[n(%)]

表2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程度對比[n(%)]
在臨床婦產科中,新生兒喂養是產婦分娩后護理中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在臨床中,母乳喂養的普及率并不高[4],有很多原因對產婦順利母乳喂養會造成不利的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探究我們得出導致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為對母乳喂養的認知不全面也不科學,導致認知缺乏。尤其是初產婦,新手母親對于母乳喂養的積極意義并不了解,有很多的產婦沒有對母乳喂養產生正確的認知,并不知曉母乳喂養的優勢比任何喂養方式的優勢更高,相反,有很多產婦認為母乳喂養沒有奶粉有營養,反而覺得喂奶粉更加便捷有營養。有的還為了維持較好的身材而主動避免母乳喂養[5]。還有一些新手母親沒有足夠的母乳喂養知識而造成母乳喂養的方式方法出現差錯。另外,新手母親心理因素也會影響母乳喂養,從最開始母乳喂養就出現問題,會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新手母親出現產后抑郁、勞累、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進而導致母乳喂養不能順利進行,甚至導致母乳喂養失敗。除此之外,新手母親的生理原因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新手母親的乳房乳汁不充足、乳頭皸裂、產后疼痛等癥狀會對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影響[6,7]。然而有關母乳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則可以圍繞以上述的問題,針對產婦的實際情況針對性解決,詳細科學地設計整套的母乳喂養計劃,將一些實際的不利的因素變為有利的因素。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了有關母乳針對性護理觀察組不論在母乳喂養的成功率還是產后產婦護理總滿意度上都較對照組的情況要好,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將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產后的產婦護理中效果理想[8]。
綜上所述,有關母乳的針對性護理在產婦護理上能得出十分理想的干預效果[9],對于產后產婦母乳喂養成功概率有著顯著的提升效果,而且產后產婦十分容易接受,因此這種護理干預措施是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的[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