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飛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坪衛生院中醫科,山東 淄博)
慢性腹瀉作為臨床較常見的癥狀,并非指特定某一疾病,而是指腹瀉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者復發性腹瀉間歇期在2-4周,由于該病癥臨床病因較為復雜,治療難度相對較大[1]。本文探究分析給予慢性腹瀉患者以烏梅丸為主行中醫辨證臨床治療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價值。
抽取的52例臨床治療資料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淄博市中醫院王世欽主任醫師門診的慢性腹瀉患者,將其以每組26例均分為常規治療組與中醫治療組。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見表1,P>0.05,無統計學差異。所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比較
常規治療組給予患者行常規西藥進行治療,中醫治療組則給予患者行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
常規治療組主要治療方法[2]:予患者口服西藥培菲康與蒙脫石散進行治療,服用方法為3次/d,溫水沖服,每次1包。
中醫治療組治療方法[3]:予患者烏梅丸進行治療,主要方劑成份:烏梅、制附片各30g,黨參25g,川椒、干姜、桂枝各15g,黃柏、當歸各10g,細辛9g,黃連8g;服用方法為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患者需連服1個療程,即為1周。
觀察分析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主要指標有治愈、好轉、無效。評價標準[4]:治愈即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大便恢復至正常次數或次數減至每日2次,且無伴隨癥狀,同時,經連續3次大便常規與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均正常;好轉即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大便性狀好轉,且每日大便次數減至4次以下,伴隨癥狀基本消失;無效即是指患者經治療后,病情加重。
本次分析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6.0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若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時,則表明有統計學差異。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見表2,中醫治療組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且組間治療有效率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慢性腹瀉發病致因較為復雜,臨床較為常見的誘因主要有[5,6]:一是慢性胰腺炎、阻塞性黃疸、胰腺癌、膽管癌等胰腺或者肝膽疾病;二是腸結核、胃癌等胃腸道類疾??;三是食物過敏、尿毒癥、糖尿病等其他關疾病。該病癥在醫院消化科較為常見,由于該病程較長,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給其帶來極大的痛苦。目前,臨床對于慢性腹瀉的治療,通常采用西藥治療,主要用藥為復方地芬諾酯片、培菲康、瀉立停、思密達粉等,取得一定臨床效果,但患者經西藥治療后,其病情極易反復發作,且病程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患者還會因此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即營養不良、脫水等癥狀[7]。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接受以烏梅丸行中醫辯證臨床治療方案患者,其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2.31%,明顯高于接受常規西藥治療患者的65.38%。分析結果提示,對于慢性腹瀉患者而言,每日排便量與排便次數多,且含水量較高,呈稀薄狀,病情反復發作,臨床治愈較難[8]。即[9-11]:一是中醫學認為,慢性腹瀉患者虛實并存,病機寒熱錯雜,臨床治療時,宜清熱化濕,溫中補虛。而本次研究中所用烏梅丸方,味酸、苦、略辛辣,方劑主要由烏梅、附子(制)、桂枝、花椒(去椒目)、黃連、當歸、人參、干姜、黃柏、細辛組成,治療虛熱上浮、為里虛寒自下迫、寒熱錯雜證的治劑,主治厥陰頭痛、失眠、久痢或脾胃寒熱錯雜引起之胃脘痛,尤其對慢性腹瀉患者療效顯著。二是慢性腹瀉多為數月數年不愈的久瀉,因此,不能用“脾虛”或“濕重”來概括,也不能以“健脾補腎”或者“利小便”進行治療來取得療效,所以,針對該病癥涉及內臟,連累數腑,虛實并存,寒熱錯雜等特點,采取清熱化濕、溫中補虛進行治療。三是慢性腹瀉的病機關鍵在于陰氣漸消,即陰盡陽生,若患者陽氣虛衰,則其陽氣難復,因此,患者臨床通常表現出慢性腹瀉、躁動不寧、四肢厥冷、丑時發作(夜間1-3點)、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等癥狀。烏梅丸作為傳統中醫藥方劑,以其寒溫并施、辛開苦降的配伍特點,在治療慢性腹瀉治療方面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另外,烏梅丸同時還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即清熱祛濕、調和寒熱之功效,將其應用于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治療時,則可以從根本上對患者機體脾胃運化功能進行調節,以實現降低患者復發率之目的。四是烏梅丸方劑以當歸、人參補其氣血;以黃柏清、黃連在上之熱;以細辛、附子、干姜、蜀椒辛溫驅寒,溫里溫下;以桂枝降其沖氣;將烏梅用苦酒泡一宿,則起到大酸大斂之功效,即一方面有助黃柏、黃連以治瀉,并制辛、椒、姜、附的過于辛散;另一方面有助當歸、人參以補虛。由此可見,烏梅丸對于寒熱錯雜厥陰證慢性腹瀉,具有較優的臨床應用意義。
綜上所述,給予慢性腹瀉患者以烏梅丸進行臨床治療,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較于常規西藥治療,該治療方案,臨床療效確切,更利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