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我國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于2002年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指出:“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所有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1]。”按常規工作時間計算,藥房平均每8.13min產生一次退藥,高頻率的退藥不但帶來了藥品管理風險,且嚴重浪費了臨床藥師、護士、醫生和人力資源。因此,藥、醫、護三方面相互溝通協調,本著降低藥品支出,減少患者負擔等目的,減少退藥,遏制退藥的隨意性,進一步完善醫院退藥制度。
提取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信息。
從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全院的退藥申請中,每個月隨機抽取退藥處方約45張,總數為454張。將收集的454份退藥申請根據退藥原因進行分類、統計,并提取出可提前干預退藥數量。退藥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各退藥原因、退藥申請數量、所占總退藥比例、其中各退藥處方的典型
結合表1數據,筆者從藥、醫、護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議,從根本上減少退藥。
臨床不良反應所造成的退藥多集中于抗菌藥物,醫師在發醫囑過程中,不良反應造成的退藥又多集中于以下幾個因素:①抗菌藥在沒有提前皮試的情況下發醫囑。②同一種抗生素更換批號未重新皮試而發生過敏。③少部分會有皮試呈陰性而實際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敏不適。④其他藥品未注明皮試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敏不適現象。從醫師角度出發,應當在下達醫囑時,如有易過敏藥物,先皮試,然后通過皮試結果再進行醫囑下發。作為藥師,在調劑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于易出現過敏的藥物進行科學匯總,及時告知臨床醫護人員。經過一階段此方法的推行,該方面的退藥次數明顯降低。
處方不適宜多見于醫師未詳細了解患者的用藥史下發處方,本次共計77例,占總退藥的16.96%。除了臨床醫師應盡職盡責,不斷累積學習,降低處方錯誤率。同時,我們藥師也應嚴格把關,減少此類問題發生;另外,藥學部也在積極推行新的審核發藥系統,通過新的系統也可以過濾不合理處方,避免不合理處方造成的退藥。
臨床患者用藥依從性差存在很多問題,經調查,患者拒絕用藥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藥價過高。②變更醫囑。③效果差。④精神因素。⑤醫患矛盾。⑥藥品適應證與患者病癥不一致。⑦患者未能了解該藥用途。⑧副作用大。⑨未使用患者所中意藥品。見表2。

表2 拒絕用藥原因、占總拒絕用藥百分比
錯開醫囑的情況時有發生,錯開醫囑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退藥,不僅如此,錯開醫囑還會造成社會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患者身體上和精神上也會受到傷害。據統計,錯開醫囑累計42例,占總退藥的9.25%,為此,筆者將錯誤醫囑進行了詳細的分類:
(1)數量錯誤:內分泌某醫師在開諾和銳30特充時,誤將1支輸成11支,因此導致錯誤醫囑生成,繼而產生退藥。類似此退藥為7列,占錯開醫囑的比例為16.67%。
(2)因分裝單位不明確造成的退藥:眼科用藥施圖倫單位為“支”,而部分醫師未明確發藥單位而將一盒十支錯發為一支,因此產生退藥。此類退藥為5例,占錯誤醫囑的比例為11.90%。
(3)對藥物的劑量不熟悉產生的退藥:消化科某醫師把纈沙坦膠囊(代文)80mg錄為:40mg qd,類似錯誤為2例,占錯誤處方比例為4.76%。
(4)部分藥品劑型錯誤而產生退藥:如胺碘酮針誤發為胺碘酮片產生退藥,類似的錯誤有9例,占錯誤處方比例為21.43%。減少此類錯誤需醫、護、藥三方默契配合,將錯誤醫囑帶來的退藥降到最低。
藥品中斷會影響到患者順利完成治療療程,同時,藥品中斷會打亂醫師原定的治療方案,導致患者依從性差,影響治療效果,筆者從藥品供應分析,中斷藥品供應造成的退藥多發生在抗菌藥物和化療藥物,其中筆者從本院實際出發,將臨床因為藥品中斷而造成退藥的藥品分為常用藥品和不常用藥品,從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因藥品中斷造成的退藥39例,其中常用藥因藥品供應中斷而造成的退藥15例,占總退藥比例38.46%,不常用藥品所占的比例為61.54%。
分析:本院住院部藥房加強醫院藥房管理,壓縮住院部藥房藥品庫存,加快藥品流通,壓縮不常用藥品在住院藥房藥品中所占的比例[2]。
解決:從醫師角度出發,應明確患者用藥,掌握好處方量,對于不常用藥有個清晰的把握[3];而護士會明確醫師醫囑中的不常用藥品,一旦確認需要使用該類藥品,護士迅速確定需要該藥品的數量,然后報知住院部藥房,藥房核對庫存藥品,如果藥品充足可以調劑該藥品,并為下次做準備,如果藥品不足,住院部與庫房迅速聯系,爭取藥品及時到位[4,5]。流程圖見圖1。

圖1 醫、護、藥相互配合減少不常用藥物退藥流程圖
本院退藥原因分析:可提前干預退藥,從根本上分析是醫生、護士、藥師對于工作的疏忽,此類退藥如果不加以干預,類似的退藥還會循環往復,眾所周知,各級醫院都在積極探索減少退藥,減少因退藥帶來的藥品管理失控,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在退藥方式上做了簡化,減少了退藥的步驟和退藥流程。而通過構筑藥-醫-護相互協同的工作模式,在可提前干預的退藥方向,從根本上減少了退藥[6,7]。
從本院HIS中分別調取兩組退藥數據,每組退藥數據為10個自然工作日(每個工作日時長7h),兩組數據分別是醫、護、藥相互協作前后的對比,經計算,結果為醫、護、藥三方相互協作前退藥頻率為8.13min/次,而協作后退藥頻率為19.22min/次。
因此構筑藥、醫、護三方在退藥方面團結協作,可從根本上降低退藥頻率,減少醫務人員的壓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