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煥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云南 昭通)
近年,隨著醫療事業快速發展,介入導管室被確立起來,針對于介入導管室接受治療患者,開展有效的醫療服務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及生活作息改變,疾病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于臨床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永久起搏器安置術患者增多,經臨床大量樣本分析中顯示,于介入導管室治療期間繼發不良護理事件較多,嚴重影響治療開展質量,是導致不良醫患糾紛發生的主要因素,于介入導管室護理期間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有效提高臨床護理開展安全性,確保治療順利實施[1]。護理風險管理作為臨床優質護理改革重要舉措,臨床開展堅持以既往臨床護理問題為參照,明確不良風險因素,并依據其風險誘發因素、制定針對性護理對策,以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確保臨床護理開展有效性及安全性,有效優化醫療資源,提高臨床護理開展質量[2]。現研究筆者為規避本院介入導管室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特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對策,以傳統護理為參照,實施平行比對。
收集于本院介入導管室接受治療患者為分析對象,共計130例,研究開展時間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依據介入導管室收診時間劃分小組,常規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齡范圍26-76歲,均齡(50.19±1.64)歲,其中接受射頻消融術患者7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患者19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術患者36例,永久起搏器安置術患者3例;風險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齡范圍24-79歲,均齡(50.21±1.59)歲,其中接受射頻消融術患者8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患者21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術患者32例,永久起搏器安置術患者4例;針對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做統計分析,差異滿足數據比對指征(P>0.05)。
常規組患者于介入導管室開展傳統護理指導;風險組患者于介入導管室護理期間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對策;(1)加強制度管理:組建風險管理小組,采用品管圈或座談會等方式,針對本院既往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等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明確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臨床誘因、涉事護理人員等相關情況,明確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工作開展硬性條件及客觀標準,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以護理人員為客觀載體,要求護理人員堅持人文關懷理念,定期參與崗位培訓教育,針對介入治療開展注意事項、臨床操作實踐、應急預案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指導,以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并考慮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開展難度較大,對護理人員應急能力具有較高要求,于護理期間繼發風險概率較高,需針對其應急能力及操作技能等綜合情況進行客觀評估,并采用績效考核等方式,明確護理人員專業素質,以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綜合能力,為臨床介入導管治療輸注高素質人才,要求護理人員熟練使用介入導管室內的相關儀器及耗材,加強心電監護儀的使用、調試,確保介入治療順利實施,并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避免盲目追求個人利益,導致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借助有效的護患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的情感交流,有效降低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給予患者切身的護理關懷,樹立新型的護患關系[3,4];(2)風險管理:加強無菌化操作,于介入導管治療期間開展預見性護理對策,加強環境管理,針對介入導管室內的環境進行無菌化管理,采用細節管理對策,針對其器械進行定期檢修,確保器械順利實施,于器械使用間隙進行消毒滅菌,于介入治療期間熟悉掌握耗材使用情況,輔助醫生進行治療,確保治療順利實施;于器械使用之前需核對患者基礎信息及藥械情況,避免導致使用誤差情況發生,做好工作交接,詳細紀錄治療情況,針對治療中使用的藥物進行三查七對,確保藥物無破損,藥物使用劑量、使用方式及藥物類別,確保無誤后使用[5]。
觀察不同護理管理下跌倒,室顫、室速延遲,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延遲等不良護理事件發生情況;評估患者對介入導管室護理管理滿意情況,主要指標包括操作技能、護理關懷及護患溝通等,每個指標下分20個小條目,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則滿意度越高。
常規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15.38%,風險組不良事件發生率3.08%,行統計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統計(n/%)
風險組患者于操作技能、護理關懷及護患溝通等維度滿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行統計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統計(±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統計(±s,分)
組別 n 操作技能 護理關懷 護患溝通常規組 65 71.03±2.63 73.25±3.62 75.08±2.54風險組 65 93.17±4.68 95.82±4.55 92.07±4.72 t 9.117 9.106 8.822 P 0.000 0.000 0.000
近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作息改變,臨床繼發心血管比重患者呈逐年遞增趨勢,于臨床需接受介入治療患者比重增多,一定程度增加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開展強度,加強介入導管室護理人員專業素質,確保介入治療開展安全實施,為介入導管室護理開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6]。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開展難度較大,考慮其操作開展特異性較高,對護理人員專業素質要求較多,于臨床檢查、治療期間,極易導致護理風險情況發生,嚴重影響開展質量,是導致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醫院形象,如何規避護理風險,開展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對策尤為重要[7]。
護理風險管理對策于介入導管室應用中,需明確介入導管室護理重點及難點,明確其安全管理中各個環節,采用細節護理對策,明確患者機體狀況及介入治療開展流程,依據無菌化操作流程,輔助醫生進行介入治療,并開展有效的環境管理,確立風險管理制度,以確保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有規章可遵循,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培養,明確護理人員為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主要載體,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直接影響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質量,需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針對介入導管室臨床護理重點及難點、注意事項、器械管理等相關情況,開展有效的崗位培訓教育,以提高其綜合素質,為臨床介入導管室護理輸送高素質人才,確保介入治療順利實施,并針對導管室治存在的風險情況開展應急預案,制定針對性風險管理舉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