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
(山東省禹城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 禹城)
骨關節作為機體承重、活動主要結構,易因外力損傷導致骨關節創傷,限制患者機體功能活動,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急性骨關節創傷對臨床治療時效性要求較高,因其骨結構較為復雜,不同生理解剖部位骨損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于臨床治療時,需依據其骨關節損傷情況開展針對性治療,開展早期疾病診斷尤為重要,需規避誤診率及漏診率,以便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幫助[2]。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完善,多層螺旋CT圖像技術被確立起來,于臨床骨關節創傷中,可借助多維度成像技術,高清分辨骨損狀況,以明確骨損位置、形態、位移程度,以便為疾病治療提供客觀幫助[3,4]。現研究筆者為探究多層螺旋CT檢驗技術于急性骨關節創傷應用價值,特以傳統X線為參照。
研究共計納入101例急性骨關節創傷患者為分析對象,上述患者入組時間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分別予以多層螺旋CT圖像及常規X線檢查,分設兩組,其中涉及男性患者59例,涉及女性患者42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76歲,年齡平均值(46.15±1.52)歲,致傷因素:交通意外致傷患者35例,墜落致傷患者25例,跌倒致傷患者18例,暴力打擊傷患者23例;骨損位置:四肢關節創傷患者37例,盆骨關節創傷患者25例,脊柱創傷患者33例,顏面部創傷患者16例。
常規X線檢查:對病灶開展靶向掃描。
多層螺旋CT圖像檢查:借助德國西門子64排多層螺旋CT機進行掃描成像,依據檢查部位設置掃描參數,電流參數為120-180mA,電壓參數120kV,螺距參數1:1,設置重建間隔為0.63-2.50mm,圖像層厚為1.25-3.75mm,參照螺旋掃描的方式,將所得圖像傳輸至后臺進行多層面重建;均由相同影像科人員開展檢查。
兩組診斷方式精準性分析:經患者出院診斷,101例患者中四肢關節創傷患者37例,盆骨關節創傷患者25例,脊柱創傷患者33例,顏面部創傷患者16例,多層螺旋CT圖像檢查,四肢關節創傷檢出率為97.30%,盆骨關節創傷檢出率為100.0%,脊柱創傷檢出率為96.97%,顏面部創傷檢出率為93.75%;經常規X線檢查檢查,四肢關節創傷檢出率為81.80%,盆骨關節創傷檢出率為80.0%,脊柱創傷檢出率為81.82%,顏面部創傷檢出率為62.50%,多層螺旋CT圖像急性骨關節損傷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骨關節創傷為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患者發病多伴有外傷史,因其致傷因素差異,骨損情況存在較大個體差異性,需開展個性化治療應對,以促使創面復位,利于骨創端愈合,開展有效的診斷尤為重要[5]。因骨關節結構較為復雜,部分生理解剖學存在一定隱匿性,于多發性創傷下極易出現細小或隱匿性骨損情況,是導致臨床漏診及誤診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骨損轉歸,需開展精準診斷措施,以提高臨床診斷有效性[6]。

表1 兩組診斷方式精準性分析[n(%)]
針對急性骨關節創傷,臨床多采用常規數字X線攝影的方式,常規X線具有性價比、高分辨率高等應用優勢,為臨床骨外科常見診斷手段;但由于X線攝片為二維成像,無法全面評估骨關節周圍組織損傷情況,針對細小骨髓及隱匿性骨髓無顯著應用價值,存在較高的漏診率及誤診率,臨床檢出率較低;同時X線攝片對角度擺放具有較高要求,因患者急性創傷后疼痛顯著,無法精準配合體位擺放,易導致骨折線、骨折類型診斷的誤差,臨床應用價值受限[7,8]。
隨著臨床CT檢驗技術的完善,基于常規CT檢查下,于骨損部位高清成像基礎上,成立多維度成像技術,可顯著規避常規數字X線攝影的弊端,臨床具有時效性較高、檢驗迅速、檢驗范圍較廣、圖像清晰等應用優勢,可直接、客觀反饋骨關節創面情況,多方位評估患者骨折位移情況、創傷程度等,可為臨床骨損評估提供幫助;同時針對細小骨折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可有效檢出細小及隱蔽性骨損,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本研究通過101急性骨關節損傷患者平行比對顯示,多層螺旋CT圖像檢查四肢關節創傷檢出率為97.30%,盆骨關節創傷檢出率為100.00%,脊柱創傷檢出率為96.97%,顏面部創傷檢出率為93.75%;經X線檢查檢查,四肢關節創傷檢出率為81.80%,盆骨關節創傷檢出率為80.00%,脊柱創傷檢出率為81.82%,顏面部創傷檢出率為62.50%,多層螺旋CT圖像急性骨關節損傷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得益于多層螺旋CT圖像檢驗操作簡單,對體位擺放無特殊要求,于檢查期間不易導致二次損傷,患者接受程度較高;采用螺旋成像的方式,針對受損關節各角度進行三維成像,以評估其骨關節創傷情況;同時可借助高清成像圖片,有效評估其骨折位移程度、骨折線及分離程度,縮短疾病診斷時長,信息收集能力較強,圖片分辨率較高,通過全面的數據分析,對其骨損情況進行鑒別診斷,以便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
綜上,多層螺旋CT圖像于急性骨關節創傷診斷檢出率高于常規X線,可于臨床推廣實施,為骨損診斷提供客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