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榮
(循化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青海 海東)
伴隨著臨床微創手術的不斷開展,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對比,該手術方式因其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婦科臨床得以推廣,并獲得臨床醫師充分認可,同時患者對于該手術的接受度較傳統手術更高[1]。本文探討分析給予需行手術治療的婦產科患者采用腹部小切口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抽取的研究對象42例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需行手術治療患者,將其以每組21例均分為傳統治療組與觀察治療組。所選患者中,年齡均為39-57歲,平均年齡(49.03±2.17)歲,且術前所選患者均行常規宮頸液基細胞及其診斷性刮宮術,經病檢,存在有惡性病變患者均已排除。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臨床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探究。
傳統治療組給予患者行傳統的腹部切口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方案,觀察治療組給予患者行腹部小切口筋膜內子宮全切術治療方案。
傳統治療組:①予患者術前常規消毒鋪巾,行硬膜外麻醉。②予患者恥骨聯合上兩橫指行一12cm縱切口,行常規開腹,即將卵巢固有韌帶、主韌帶、圓韌帶、漏斗韌帶或輸卵管及其子宮骶韌帶、子宮血管切斷與結扎[2]。③待子宮切除后,將陰道殘端采用0/2可吸收線進行連續縫合,再將盆底腹膜關閉[3]。④采用褥式縫合或絲線間斷縫合切口[4]。⑤術后6-8d,患者方可拆線出院[5]。
觀察治療組:①予患者術前常規消毒鋪巾,行硬膜外麻醉。②予患者下腹正中行腹部小切口,即切口長約3-4cm。③手術時,將皮下脂肪及其筋膜層逐步切開,以止血鉗將肌層及腹膜鈍性分開,再將腹直肌撕拉開,通過銳性縱行,將腹直肌肌腱聯合處至恥骨聯合處剪開,提拉子宮,一次鉗夾切斷與縫扎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及輸卵管峽部。若需將患者附件切除,則需分次將骨盆漏斗韌帶及圓韌帶鉗夾切斷。④將膀胱反折腹膜剪開并分離,再將膀胱稍下推,使用子宮峽部水平鉗夾,將子宮動靜脈上行支切斷。⑤在子宮動脈斷端上方0.5cm處,將宮頸筋膜環行切開,同時,一邊將子宮向上提拉,一邊向下將宮頸筋膜達宮頸陰道部銳性分離,將子宮切除。⑥待子宮切除后,將陰道殘端采用0/2可吸收線進行連續縫合,再將盆底腹膜關閉;而皮膚則采用0/4可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且術后無須拆線。⑦術后3-4d,患者出院[6,7]。
觀察分析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手術各指標影響。主要指標有: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病率。
觀察分析術后1個月與3個月時,兩組患者恢復情況。
本次分析中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化
患者臨床手術各指標情況對比,觀察治療組均優于傳統治療組,且組間對比結果P<0.05,說明各指標對比存在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手術各指標影響(±s)[n(%)]

表1 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手術各指標影響(±s)[n(%)]
組 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平均住院時間 (d) 術后病率 (%)觀察治療組 21 48.34 ±7.28 80.04 ±32.14 20.14±4.24 5.58±2.64 3(14.29)傳統治療組 21 85.10 ±4.56 158.40 ±50.36 32.06 ±5.44 11.12±4.28 4(19.05)P-<0.05 <0.05 <0.05 <0.05
術后1個月與3個月時,經隨訪與返院檢查,結果表明,兩組患者陰道殘端均未見明顯肉芽組織形成,且愈合良好,患者大小便恢復正常;同時,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與術前比較,性生活均已恢復正常,且無明顯差異。
以上分析可知,予患者行小切口剖腹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患者接受度高,滿足其對術后腹部美容的需要,臨床療效較好[9]。
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是腹部小切口筋膜內子宮切除術臨床應用的優勢。分析結果提示,一是傳統子宮切除術式是單獨切斷子宮各條韌帶后,再予縫扎,同樣對于子宮血管也是先銳性分離子宮血管周圍疏松組織,再將其切斷,這種處理極易對盆底正常結構造成損傷。二是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則是在距子宮底兩側宮角部2cm處將子宮體至宮頸管內口水平呈倒三角形切除,將子宮動脈下行支及周圍漿膜層、部分平滑肌保留,由于切除子宮是在筋膜內完成,因此,利于術后重新形成“宮頸”與“小子宮”,這樣將病變子宮切除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陰道的完整性,既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降低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更確保患者術后性生活質量,提高手術臨率治療效果[10,11]。但在基層一些醫院,由于條件限制,該手術方式存在推廣普及較慢的問題。
綜上所述,給予需行手術治療的婦產科患者,采用腹部小切口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且該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時間較短,患者受損傷組織較小,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