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培東,張園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在中醫學中,脾胃虛寒證指的就是胃脘痛,導致該病產生的主要原因為脾胃虛寒、飲食勞倦、外邪侵襲、情志所傷等,患者在患病后的主要疾病癥狀為患者胃脘部突發性疼痛,包括肝郁氣滯、脾胃虛寒、脾胃虛弱等病癥[1]。通常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都是包含在脾胃虛寒證中的,為了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對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
研究對象是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脾胃虛寒證患者共計200例。經過篩選全部患者均符合研究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同意書,為了滿足分組對比要求,將全部病人分為兩組:觀察組100例與對照組100例。在對照組100例患者中,主要包括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40例、60例,患者的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為(46.21±1.5)歲,其中有20例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50例患者為中度病情,30例患者為輕度病情患者。在觀察組100例患者中,主要有50例男性患者與5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43-72歲,平均年齡為(47.55±2.0)歲,其中病情嚴重的患者30例,50例為中度患者,20例為輕度患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差異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中醫護理干預措施,中醫護理的主要內容如下:
1.2.1 疼痛護理
如果患者出現了胃痛癥狀的時候,首先要對患者實施禁食,如果患者發生積食癥狀,可以應用溫鹽水對患者實施催吐操作[2],讓患者將積食及時吐出來,以此來緩解患者的胃痛癥狀。等到患者疼痛癥狀緩解之后,對患者的飲食要進行嚴格且正確的控制,飲食原則為少食多餐,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讓患者服用保和丸,并給予阿里穴、足三里、上腕、胃俞、建里胃痛貼或針灸。
1.2.2 飲食護理
在護理脾胃虛寒患者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嚴格控制,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飲食方案,給患者制定有效的食譜,在飲食上從量與質上要合理進行調配,囑患者多吃含優質蛋白質、高纖維和各種維生素的食物,禁止吃刺激性強的食物[3],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并每天給予患者足三里、內關穴的按摩,以此達到促進消化的目標。
1.2.3 心理護理
脾胃虛寒患者一般都會伴有心緒煩悶、情緒緊張的不良心理癥狀,若患者出現了不良心理,就會對患者的疾病治療與有效恢復產生不利影響[4],所以,護士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情緒的關注,及時與患者開展溝通與交流,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調整,使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保持平穩的心態,提高患者的心理適應性與配合積極性。
1.2.4 中醫治療護理
給患者應用中藥進行調理,主要應用的中藥為溫補型的湯藥和養胃丸等,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中藥熱敷、中藥泡足等治療措施。
1.2.5 跟蹤護理
患者在治療結束之后,護士要給患者講解脾胃疾病的有關知識,并且囑咐患者要做好日常保護,告訴患者要嚴格按醫囑回醫院復診[5]。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表示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對比
觀察組脾胃虛寒證患者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對比
中醫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的內容有拔罐、針灸、按摩、刮痧、耳針等,而這些均是常見的祖國傳統醫術,這些傳統醫學干預措施是比較簡單易操作的,在盡量緩解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在中醫臨床護理中主要遵循的原則為強調臟腑、經絡和氣血是一個有機整體[6],醫生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了解患者的實際疾病情況,結合實際護理情況與患者的情況給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而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是非常突顯人性化的護理措施,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目前的針灸療法、放血療法、拔罐療法等一系列有效的治療措施[7]。
當前,對于脾胃虛寒證患者通常應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效果不見,比較常見的并發癥為胃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本文對患者實施分組,給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給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方法,在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8-10]。結果表明:觀察組進行中醫護理之后,不但能夠顯著降低疾病并發癥的發病率,同時患者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總之,對脾胃虛寒證患者進行中醫護理,效果佳[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