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淄川區磁村衛生院,山東 淄博)
目前我國冠心病患者人數呈逐年攀升趨勢。該疾病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早期多會引發患者出現心前區突發性疼痛、心憋悶、絞痛等臨床癥狀,且伴隨病情程度加重,極易誘發患者出現其他不良事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本文探究分析將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之中,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擇取的48例研究對象為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間收診的冠心病患者,將所選患者以每聯合護理組4例分為傳統護理組與聯合護理組。所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
傳統護理組給予患者行常規護理模式干預方案,而聯合護理組則給予患者行常規護理聯合優質護理模式干預方案。
傳統護理組: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導、生活護理干預、用藥指導及臨床病情監護等常規護理干預措施[2]。
聯合護理組:一是常規護理模式干預同傳統護理組患者一致。二是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模式干預措施:①入院后護理指導。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護理人員需針對這部分患者的適應能力、接受能力,對剛入院患者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如主動向患者介紹院內環境、醫護人員以及治療時所需醫療器械等,以增進患者對醫院信任度[3]。②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大部分患者入院后均會出現較大心理波動,恐慌、焦慮、抑郁等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癥狀,這時護理人員首先需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再明確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以緩解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4]。③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導:針對每一名患者的社會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情況,實施個性化簽約健康宣傳教育,即告知患者冠心病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護理措施、治療中的注意事項及自我護理方法等內容,增強患者對病癥的認知度,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從而提高患者與醫護人員的配合度[5]。④給予患者日常起居護理干預:針對患者訴求,結合院內實際情況,盡可能為患者提供令其滿意的住院環境,堅持每日定時為病房通風,打掃衛生,調控溫濕度,保證患者休息環境舒適[6]。⑤給予患者功能鍛煉指導: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病情,對初期存在生活障礙的患者按醫囑指導其日常鍛煉,從協助患者簡單的慢走開始,視其身體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運動量,促進其體能與身體功能恢復[7,8]。⑥給予患者合理膳食指導: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囑咐患者嚴禁飲用濃茶及刺激性飲品,要以低脂、少熱量、少糖的飲食為主,注意補充營養。
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臨床各癥狀情況。主要指標有:左室射血分數、6min步行距離、抑郁度評分、焦慮評分。
本次探討分析中,以Excel 2003記錄各觀察指標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所涉及觀察指標進行分析處理,若組間對比結果P<0.05時,則表明存在有統計學差異[9]。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聯合護理組干預效果顯著優于傳統護理組,且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存在有統計學差異。見表2。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各癥狀情況(±s)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各癥狀情況(±s)
組別 例數 左室射血分數(%) 6min步行距離(m) 抑郁度評分(分) 焦慮評分(分)傳統護理組 24 52.60±5.73 270.63±20.60 34.62±9.90 37.41±5.39聯合護理組 24 55.65±5.19 284.54±21.48 29.71±5.21 30.66±5.45 P-<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的發病主要是與患者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礎病有關,同時也與患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飲食以及吸煙、運動過少、情緒易激動、緊張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通常患者發病后,多伴有各種不適感,且病情周期較長、反復發作,臨床治愈難度較大,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臨床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還要給予患者優質護理干預措施,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0]。
本次探討分析結果表明,接受常規護理聯合優質護理模式干預方案的患者,其臨床左室射血分數、6min步行距離、抑郁度評分、焦慮評分等指標均改善較為顯著。分析結果提示,優質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所制定的護理方案針對性更強,護理內容更加全面,更加注重護理的實效性,對于患者臨床療效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1]。
綜上所述,將常規護理優質護理模式干預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之中,獲得良好的臨床護理效果,該護理模式干預更利于緩解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緒,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促進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提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