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波
(黑龍江省農墾總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右半結腸癌是指發生于腹部偏右側結腸部位的結腸癌。疾病發作時,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伴隨粘液以及血液癥狀,還會出現癌性腫大導致結腸狹窄等癥狀。疾病進行性發展,可引發腸梗阻,以腹脹腹痛以及排氣障礙為主要特征[1]。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有效手段。采取開腹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大,且對機體造成比較大的損傷。隨著人們對手術質量以及生活質量和切口美觀度的要求不短增加,傳統開腹手術臨床應用受到了較大的限制。而腹腔鏡技術的發展,為微創治療提供了便利[2]。但由于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半結腸的難度比較大,且受到解剖關系以及切除范圍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和報道都比較少。為此,本研究開展了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對比?,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入組80例病例均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結腸癌患者。將采用右半結腸開腹手術治療的40例患者納入對比組,將采用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的40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對比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2-66歲,平均(44.36±10.36)歲。研究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3-68歲,平均(44.78±11.02)歲。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對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經病理證實為結腸癌;符合手術指征;腫瘤無腹腔及遠處轉移。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統嚴重疾病者;凝血障礙者;腫瘤遠處轉移者。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比組:對比組開展開腹手術治療。術前完善檢查,對患者進行回結腸動脈投影?;颊咝醒雠P位,行全麻手術。取合適切口,打開結腸系膜。定位到病灶位置,將血管根部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將回結腸血管切斷。于腸系膜上靜脈右部分右結腸系膜后葉切開,并沿著無血管區域向頭部分離,直至肝臟部位。將結腸系膜前后葉切除,并進行淋巴結清掃。將結腸血管、結腸動脈右支、肝結腸、右膈結腸韌帶切斷。游離升結腸以及結腸肝曲,將傷口保護器置入其中。并將腫瘤及右半結腸、系膜等切除,最后吻合回腸結腸。
1.2.2 研究組:患者行仰臥位,行全麻手術。麻醉起效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 mmHg。將臍下、左鎖骨中線肋緣下及左鎖骨中線肋緣下分別取觀察孔及主副操作孔。將10 mm Trocar置入其中。在腹腔鏡輔助下,將右半結腸系膜后葉游離后切除。并將系膜根部淋巴結進行清掃。再將肝結腸韌帶、 結腸肝區外側腹膜、 胃結腸韌帶切斷。將半結腸、結腸周圍脂肪組織以及淋巴結等切除、清掃干凈。完成腫瘤切除后,在右腹正中取一切口,將右半結腸拉出,實施回結腸吻合術[3]。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
1.3.2 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包括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
1.3.3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腸梗阻。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比數據,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t檢驗;以n及%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研究組切口長度比對比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比組少(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
2.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研究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比對比組早,住院時間比對比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結腸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存期限影響都比較大,為了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手術是較好的干預措施。腹腔鏡輔助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應用在臨床上,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易恢復等優勢。而右半結腸癌采用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將系膜血管、系膜以及結腸相關組織進行游離或者離斷的一種手術措施。進行結腸系膜血管離斷過程中,對于是先離斷血管還是先游離右半結腸,臨床仍有一定的爭議。而傳統開腹手術中,治療腫瘤疾病的原則是先處理血管,再處理腫瘤[4]。
但在開腹手術過程中,在尋找腸系膜血管過程中,需要根據以往手術經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極大的延長了手術時間。而腹腔鏡手術在腹腔鏡輔助下定位,對腸系膜動脈進行準確的辨認,可提高系膜血管的定位準確率。并且在腹腔鏡直視下,還可對血管結構進行了解,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及腸系膜游離[5]。并且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可于結腸系膜以及腎前筋膜間的間隙入路,并沿著靜脈外側將升結腸系膜切開后操作。這一手術入路,經過的血管比較少,且多非重要血管,可有效保證結腸系膜及后方腎前筋膜完整性,保證手術安全。這也是該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比較少的原因。通過手術過程中,對血管主干進行提前高位結扎,也可促進腫瘤凋亡,延長患者無瘤生存期限。
而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輔助治療結腸癌能否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目前臨床仍有一定的爭議。而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腹腔鏡右結腸切除術可以有效進行定位,將血管根部進行有效的結扎,并將腫瘤兩端腸管切除足夠的長度,保證腸系膜游離效果,對淋巴結進行徹底的清掃。由此可見,腹腔鏡右半結腸根治術完全符合腫瘤根治原則,可有效的達到與開腹手術相同的治療效果。而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輔助下,能夠將結腸系膜葉進行放大,更方便進行辨認[6]。從手術指標來看,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對機體的損傷比較小,但手術效果與開腹手術相仿,證實了其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腹腔鏡手術對術者的操作技術要求比較高,且在手術治療中應注意避免對患者血管及神經的損傷,保證治療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切口長度比對比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比組少(P<0.05)。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結腸癌的優勢,取小切口,對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損傷較小,可盡量避免血管、神經的損傷,因而可達到降低術中出血量的效果。研究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比對比組早,住院時間比對比組短(P<0.05)。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比較小,因此,患者術后疼痛感不強烈,術后可盡早恢復,及早下床活動,提升機體功能,可盡快恢復出院。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從并發癥發生率上看,觀察組并發癥略低,但總體上對比,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樣本量有關,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加大樣本獲取量。從以上研究結果看,腹腔鏡右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對患者機體影響比較小??捎行У拇龠M患者術后恢復,縮短其住院時間[7]。
綜上所述,腹腔鏡右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相比傳統開腹手術,手術指標更優,對患者機體傷害更小?;颊咝g后易恢復,可及早下床活動,縮短了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