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凱鵬
(晉城大醫院 神經外科,山西 晉城 048000)
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骨折創傷,該病在臨床上發生的常見原因有交通意外、高處墜落等,患者在發生損傷以后如若沒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則不僅僅會都對各項關節功能的正常發揮產生影響,嚴重情況下還有可能致使患者發生癱瘓,近些年來該病的發生率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嚴重危及到了人們的健康水平[1]。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減壓治療,具有一定療效,但后期康復階段患者脊柱的穩定性較差,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比較高。近年來,手術減壓治療配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術后患者脊柱穩定性較好,為脊髓康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神經功能恢復[2]。本次研究主要以提升臨床療效為目的,重點分析手術減壓聯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的實際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6例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分組方式選取數字表法,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23例。參照組有男15例、女8例,年齡區間23-57歲、平均(40.65±5.14)歲;研究組有男16例、女7例,年齡區間22-56歲、平均(40.41±5.76)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手術時間為入院后1-7日,排除胸段或腰段脊柱脊髓損傷、其他重要組織器官嚴重原發性疾病、惡性腫瘤、神志不清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為會員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同意參與。
1.2 方法
1.2.1 參照組:該組患者給予前路手術減壓治療:相關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展開全面檢查,給予患者顱骨牽引治療,將牽引重量維持在3.8 kg。針對存在小關節突交鎖的患者來說,需先進行后路復位減壓以后再展開前路手術減壓治療。
1.2.2 研究組:該組患者在前路手術減壓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相關醫護人員需墊高患者肩部,確保患者左頸部左偏,進行全麻處理。取患者病變椎間盤右側處進行斜切口,完全分離頸擴肌和筋膜,將融合器直接置入患者血管鞘間存在的椎體前方和機體內臟鞘前方,通過X機進行透視定位,利用拉鉤直接對甲狀腺、食管和引氣管進行由內直接牽引處理,對動脈鞘進行向外直接牽引處理。對Caspar牽開器的張力參數進行合理調整,對突出的椎間盤進行切除處理。針對于較大年齡患者來說,可對其后韌帶進行骨化處理或者是切除肥大增生,以此來起到解壓的效果;針對于比較年輕的患者來說,可以采取保留后韌帶的治療方式;針對于存在多處頸椎間盤的患者,需要全切除頸椎椎體,取型號適宜的骨塊來對患者患處的中板軟骨進行取代處理,同時將頸前路鎖定鋼板放置好。再次利用C型臂X透機展開透視檢查工作,確定位置適宜精準以后對傷口進行清洗,展開引流工作,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采取頸托做好固定工作等。術后對患者進行抗炎、脫水、消腫、吸氧等治療措施,于術后1-2 d內為患者拔出引流管,對患者頸部進行X光片檢查,無異常現象發生后可在術后1個星期左右進行拆線處理,應用3個月頸托,叮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采取VAS視覺模糊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展開評估,0-10分制,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輕。采取焦慮(SAS)、抑郁(SDS)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展開評估,SAS評分與SDS評分均與心理狀態成反比[3]。采取Frankel功能分級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恢復情況展開評估,A級:患者損傷創面部位的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全部喪失;B級:患者損傷創面部位的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沒有全部喪失;C級:患者損傷創面部位的感覺功能全部喪失,有部分無用運動功能殘存;D級:患者損傷創面部位僅存在不完全有用運動功能;E級:患者損傷創面部位的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全部正常,神經功能損傷恢復優良率=(C級例數+D級例數+E級例數)/總例數×100%[4]。評估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兩組發生鋼板斷裂、鋼板松動和植骨不融合的例數進行觀察和記錄,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應用SPSS 19.0軟件,應用(±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應用%表示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當組間差異性顯示為(P<0.05)時證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與參照組疼痛(VAS)評分、焦慮(SAS)評分和抑郁(SDS)評分相比,研究組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對比(±s)
?
2.2 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恢復情況。與參照組神經功能損傷恢復優良率相比,研究組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恢復情況對比(n,%)
2.3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研究組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會對患者的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產生嚴重阻礙,患者可表現為關節活動受限、頸痛、四肢麻木、感覺障礙等,嚴重者可出現癱瘓、感覺功能持續衰退等,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產生了極大的不良影響[5]。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前路手術減壓治療的應用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但術后脊柱的穩定效果較差,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比較高。因此,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病的重點是進一步減輕脊髓的壓迫,加強脊柱的穩定性,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6]。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術后的疼痛(VAS)評分、焦慮(SAS)評分和抑郁(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的神經功能損傷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提示手術減壓聯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的應用在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效果,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更低。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前路手術減壓治療可以減輕脊髓的壓迫,提高植骨的融合,在手術中切除脫出的椎間盤,完全解除了受壓迫的脊髓,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切除后韌帶,有利于恢復脊髓的形態及神經功能[7]。配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能保持脊柱的穩定性,維持其正常的結構,為脊髓的恢復創造有利的條件,可進一步提高植骨的融合,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而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給予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手術減壓聯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恢復,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