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靜
(大慶市紅崗區(qū)紅崗街道杏五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357)
心力衰竭是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的心臟循環(huán)障礙,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期[1]。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心衰不僅影響患者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也易造成肝腎功能損害,容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電解質紊亂、肺栓塞、腎衰竭等。臨床中將心衰標志物檢測(BNP)水平升高作為判斷心力衰竭的客觀依據(jù),治療時主要以藥物調節(jié)為主,必要時可采取手術方式干預[2]。近年來,全科治療模式得到了較多應用,臨床證實效果良好,本研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全科治療并分析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80例心力衰竭患者,均在本院治療,時間在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53-79歲,平均(66.9±2.1)歲;病程3-9年,平均(5.8±1.1)年。NHYAⅢ級患者24例,NHYAⅣ級患者16例;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54-80歲,平均(68.7±2.4)歲;病程3-10年,平均(5.9±1.2)年。NHYAⅢ級患者23例,NHYAⅣ級患者17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對比。
1.2 方法。①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安排患者臥床,做心電圖監(jiān)測并吸氧,注意氧氣流量的控制(4-8L/min為宜),按醫(yī)囑嚴格用藥等。②觀察組用全科治療方式干預,具體如下:首先,患者入院后,安排床位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嚴密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給予其吸氧治療。其次,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如肺部感染及心衰等,可選擇洋地黃類藥物治療。對于同時伴有心肌梗死的患者,暫時不用此藥。觀察患者相關體征,比如血壓變化、肺部啰
音等,并根據(jù)年齡情況用呋塞米進行靜脈注射治療。同時使用藥物進行血管擴張治療,擴張血管的藥物可選硝普鈉(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674)、硝酸甘油(生產企業(yè):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7216)。第三,對于同時伴隨其他癥狀的患者,選擇對癥藥物予以治療。例如患者若存在高血壓時,可使用硝普鈉治療。若患者有心絞痛時,使用硝酸甘油治療。若患者疼痛明顯,可用嗎啡(天津天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70)進行緩解。呼吸道發(fā)生感染時,可用抗感染藥物。伴有糖尿病時,可使用降糖藥物進行調節(jié)。若患者呼吸困難并伴有明顯肺水腫,可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第四,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給予中藥辯證治療。飲食方面要嚴格控制鈉鹽攝入量,同時注意補充鉀元素。中藥可選擇強心復脈類藥物,藥方如下:黃芪30 g,百合、紅參及當歸各15 g,桂枝與川穹各10 g,炙甘草、附子及薤白各6 g。藥方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并加水煎煮至400 mL,分早晚服用。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3]:顯效:經治療,心功能恢復明顯,等級提高2級。有效:經治療,心功能得以改善,等級提高1級。無效:經治療,心功能無明顯改善,等級未提高。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與死亡率。記錄兩組相應心功能等級患者的住院情況和死亡情況,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用SPSS 20.0,計量用(±s)、計數(shù)用t檢驗、χ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經治療,觀察組臨床療效為97.5%,對照組臨床療效為75.0%,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與死亡率對比[n(%)]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與死亡率對比。經治療,觀察組NHYAⅢ級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低于對照組,NHYAⅣ級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總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心力衰竭是繼發(fā)于心血管疾病而出現(xiàn)的一個綜合癥,指患者心臟失去正常功能,可表現(xiàn)為泵血無力、心臟節(jié)律減慢或增快,患者可出現(xiàn)心慌乏力、下肢水腫等癥狀。若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可能會造成身體其他器官的衰竭,最終導致死亡[4-6]。
治療心力衰竭時,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利尿劑肌注、強心劑靜脈注射等治療,必要時也可采用手術方式治療[7-9]。為促進療效,減小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本研究對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全科治療,治療時,首先按照常規(guī)方式給患者使用強心劑及擴張血管的藥物,另外也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伴隨癥狀,并予以對癥治療。除常規(guī)西藥治療外,也用中藥輔助治療,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能夠發(fā)揮藥物協(xié)同作用,減小西藥的副作用,起到緩慢調節(jié)患者病情的作用,總體來看療效較好,但中西藥結合治療也存在相應的弊端,因中藥起效慢,對于NHYAⅣ級患者的危急情況難以達到有效救治,因此,中藥調理不適合心力衰竭病情危急的患者,不能改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經治療,將兩組的治療效果、再住院率、死亡率進行對比,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NHYAⅢ級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低于對照組,NHYAⅣ級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兩組NHYAⅢ/Ⅳ級患者的整體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0-11]。
綜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全科治療模式,可提升治療效果,臨床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