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風雪,孫玉書通信作者)
(內蒙古自治區腫瘤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胃癌多是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早期無明顯癥狀的惡性腫瘤疾病,當患者出現上腹疼痛、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等明顯癥狀而就診時,病情已多發展至晚期[1]。針對晚期胃炎患者,臨床多采用手術配合化學方法治療,其治療原則是抑制腫瘤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替吉奧是臨床常使用的化療藥物,近期有研究顯示在替吉奧治療基礎上聯合運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以提高病情的控制效果[2]。為驗證此結論,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晚期胃癌患者為樣本開展相應實驗,現如下匯報。
1.1 對象資料。采用分層隨機法將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為對比組和觀測組,其中對比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42-77歲,平均(61.87±6.84)歲;疾病分期:III期19例,IV期12例。觀測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44-76歲,平均(62.46±6.31)歲;III期17例,IV期14例,兩組相關資料經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病理學診斷結果符合晚期胃癌的診斷標準,疾病分期均處于III期以上;②預計生存時間不低于3個月;③入組前3個月內未進行過化療;④完全知曉本研究方案且自愿參與化療。排除標準:①對甲磺酸阿帕替尼、替吉奧不耐受;②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③存在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④用藥依從性較差。
1.2 治療方法。對比組給予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替吉奧膠囊(國藥準字H20140150),根據患者體表面積用藥,體表面積不足1.24 m2者給藥40 mg,體表面積介于1.24-1.5 m2者給藥50 mg,體表面積超過1.5 m2者給藥60 mg,分早晚給藥。觀測組在對比組基礎上聯合給予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國藥準字H20140103),初次給藥500 mg,1次/d,于飯后服用,隨后根據患者病情緩解情況及耐受情況組建加量至850 g,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 研究指標。病情控制情況評價指標:①完全緩解:患者經影像學檢測腫瘤直徑縮小程度超過1/3,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維持半年無復發;②部分緩解:患者經影像學檢測腫瘤直徑縮小程度介于1/5-1/3之間,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且維持一個月內未復發;③未緩解:患者經影像學檢測腫瘤直徑縮小程度不足1/5,臨床癥狀未改善;④病情控制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采集患者5mL空腹靜脈血,離心并提取上層無色水相溶液,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Elecsys 2010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儀,行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γ-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Th1類細胞因子及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等Th2類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乏力、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手足綜合征、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將兩組計數單位數據(病情控制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計量單位數據(Th1類、Th2類細胞因子表達水平)錄入SPSS 19.0 for windows軟件行統計學分析,分別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卡方、t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評價。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測組病情控制率較對比組更高(χ2=7.093,P=0.008),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評價[n(%)]
2.2 兩組患者Th1類、Th2類細胞因子表達情況評價。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測組和對比組患者治療前IFN-γ、TNF-α、IL-6、IL-10等因子表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測組IFN-γ、TNF-α表達水平較對比組更高,且IL-6、IL-10表達水平較對比組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抑制作用,可以控制相關代謝酶活性,提高5-氟核苷酸水平,抑制腫瘤細胞生長[4]。但是在治療期間會出現發熱、咽痛、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當觀察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止用藥,采取補液方式進行治療。
近期有研究顯示,在替吉奧基礎上聯合運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以提高治療效果[5]。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絡氨酸激酶抑制劑,可以與內皮生長因子競爭性結合,抑制相關酶活性,阻隔信號轉導通路,從而發揮抗腫瘤效果。為此,本文選取62例晚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IFN-γ、TNF-α、IL-6、IL-10等因子表達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測組病情控制率、IFN-γ、TNF-α表達水平較對比組更高,IL-6、IL-10表達水平更低,且產生不良反應更少(P<0.05),說明聯合用藥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其主要是因為將
表2 觀測組和對比組患者Th1類、Th2類細胞因子表達情況評價(±s)

表2 觀測組和對比組患者Th1類、Th2類細胞因子表達情況評價(±s)
?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測組和對比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n,%)
胃癌是指發生于胃粘膜上皮的癌瘤,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飲食、生活作息等危險因素有密切聯系。該病早期癥狀無特異性,當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癥狀表現,如胃部不適、進食后腹脹、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及乏力等,當患者出現以上癥狀而就診時已多錯誤最佳治療時間,使得治療和預后難度進一步增加[3]。替吉奧是臨床常使用的治療該病的化療藥物,其作為一種復方制劑,由替加氟、吉美嘧啶、奧替拉西鉀三種成分組成,其中對氟尿嘧啶衍生物替加氟是抗腫瘤最有效成分。吉美嘧啶主要通過抑制抑制替加氟分解,從而增強抗腫瘤藥物濃度。奧體拉西甲可有效減輕替加氟產生的消化不良反應,藥物治療安全性相對較高。口服用藥后對于5-氟尿嘧啶有選擇性甲磺酸阿帕替尼與替吉奧聯合用于治療,可充分發揮藥物聯合作用,對生化各項指標改善更好,對延長存活期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仍存在5例未緩解情況,故應積極尋找有效治療手段,提升胃癌治療效果,降低對患者折磨。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還發現用藥依從性低下是影響治療效果關鍵,因此在治療期間應加強護理干預,提升后期配合度同時,有助于病情得到較好控制。
綜上所述,給予晚期胃癌患者甲磺酸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在臨床診療中是具有推廣與施行價值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