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巧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太倉市中醫醫院 兒科,江蘇 太倉 215400)
小兒外感發熱是患兒感受外邪所引發的外感疾病,現已成為兒科病房收治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中,患兒常會出現發熱、鼻塞、噴嚏、指紋青紫、頭痛等主要癥狀,咳嗽加劇、喘促、不思飲食等兼見癥狀,西醫被稱之為上呼吸道感染[1]。患兒主要受病邪侵襲、風寒入邪病外因所致,內因患兒臟腑嬌嫩,易受病邪侵襲入體。現階段,臨床西醫治療中主要以抗炎、抗病毒、退熱等針對性治療,但對患兒機體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2]。中藥藥浴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可調整人體機內腑臟功能,具有調節氣血、調整陰陽的特點。基于此,本文探究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中運用“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理論中藥藥浴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我院兒科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08例。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患兒均符合風熱型小兒外感發熱的西醫、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②患兒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告知書。排除標準:①高熱、驚厥患兒;②伴有重度營養不良或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患兒;③出血疾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n=54)和對照組(n=54),對照組:男26例,女28例,平均年齡(2.58±0.74)歲,平均病程(15.05±2.07)h,平均體溫(38.28±1.09)℃;觀察組: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齡(2.51±0.68)歲;平均病程(14.13±2.31)h,平均體溫(38.13±1.12)℃。兩組患兒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單純溫水擦浴。觀察組:予以中藥藥浴治療,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體征,臨床分型分為外感風寒、外感風熱、暑濕外感,外感風寒:由生白芍、杏仁、生甘草各6 g、桔梗、桂枝各8 g、大棗、生姜各10 g組成;外感風寒:由青蒿、連翹、薄荷、淡竹葉、荊芥、均為20 g、川穹、炒牛蒡子、蟬蛻分別為10 g;暑濕外感:桂枝、麻黃分別為9 g、柴胡、荷葉各20 g、金銀花、白扁豆、淡豆豉各10 g組成,均經研制成粗顆粒狀,直徑約為0.5 cm,予以裝袋備用,并將藥浴方放入清水中,煮沸后將藥液分別出來,再添加清水,使其水溫調整為38-40℃,藥浴時間20 min為宜,每日一次,3天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不同時間段體溫曲線下面積、起效時間、解熱時間、療效(基于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3],痊愈:治療48 h內患兒體溫正常、主要癥狀積分和減少≥95%,臨床癥狀消失;顯效:治療48h內患兒體溫正常,為呈回升趨勢、主要癥狀積分和減少≥70%、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有效:治療48h內患兒體溫正常,主要癥狀積分和減少≥35%;無效:以上癥狀尚未改善或呈加重趨勢)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計,組間采用t/χ2檢驗。
2.1 比較兩組患兒的體溫曲線面積差異,觀察組患兒的24 h、48 h、72 h體溫曲線面積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體溫曲線面積差異(±s)

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體溫曲線面積差異(±s)
?
2.2 比較兩組患兒退熱起效、解熱時間差異,觀察組患兒的退熱起效、解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兒退熱起效、解熱時間差異(±s)

表2 比較兩組患兒退熱起效、解熱時間差異(±s)
?
2.3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差異,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療效顯著(98.14%)明顯高于對照組(81.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差異[n(%)]
小兒外感疾病是患兒機體外來邪氣所引起的臨床疾病,常表現為營衛失調、陰陽失和,進而引發患兒出現以發熱為主要癥狀,伴有咳嗽、大便干結、小便頻急等臨床癥狀,現已成為嬰幼兒期的常見病和多發疾病之一[4]。大多呈散發性,但四季均有所波及,從臨床表現上分析,患兒前期癥狀不明顯,易與細菌感染等疾病混淆,加之現階段病原診斷學尚未完全普及,臨床上西醫主要以對喝水、退熱、抗病毒等對癥治療為主,治療效果不理想,易出現毒副反應[5]。
現代藥理證實,中藥藥浴在嬰幼兒發熱患者治療中有較好的解熱作用,不僅可使患兒出現汗出熱退,還可促進患兒機體肺氣暢、營衛和,達到祛邪外出的臨床功效,進而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的目的[6]。有研究表明,中藥藥浴在患兒的治療中,可有效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極大程度上提升患兒治療的依從性,有助于患兒及家長接受,臨床療效顯著,充分發揮解肌退熱的功效。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的24 h、48 h、72 h體溫曲線面積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退熱起效、解熱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療效顯著(98.14%)明顯高于對照組(81.78%),可見,通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理論,對患兒機體辯證治療,基于患兒癥狀、體征差異,臨床分型分為外感風寒、外感風熱、暑濕外感,聯合“汗而發之”制定本次研究的中藥藥方,方中桂枝具有溫陽散寒功效,與麻黃藥物聯合,有助于發汗,川穹、炒牛蒡子具有解毒利咽、清暑解表化濕、疏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療效。
綜上所述,運用“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理論中藥藥浴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可顯著改善患兒的退熱效果,治療療效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