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允方,張福勇,方建峰,朱慶倫,印春花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小兒骨科,江蘇 蘇州 215025)
骨科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類型繁多,個體差異較大,即便是同一種骨折,也分為多種類型,臨床治療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1]。而這一現象,明顯給很多骨科實習生造成了困擾,也增加了臨床帶教的難度。兒童本身年齡較小,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即便同一部位骨折,也有眾多差異,這讓很多兒童骨科實習生產生了困擾[2]。再者兒童骨科實習生本身需要學習的內容比較多,而個體差異會進一步增加所學內容的復雜性[3]。為提高兒童骨科的臨床帶教質量,增加實習生的實際學習效果,改進兒童骨科臨床帶教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1 臨床資料。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將在本院兒童骨科實習的62名醫學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臨床帶教方法將62名實習生分成兩組,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有31名實習生。試驗組男18名、女13名;年齡22-25歲,平均(23.69±1.41)歲。對照組男19名、女12名;年齡22-25歲,平均(23.63±1.43)歲。上述臨床資料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31例實習生的臨床帶教中應用傳統教學法,在實習生入科后,結合骨科實際教學內容,帶教老師結合實習時間,展開相應的教學。試驗組31例實習生的臨床帶教中應用支架式教學:①設立情境:教師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需將實習生引入情境中,并提出相應的需要實習生解決的問題,譬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并列舉相關案例“8個月,男,因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入院就診”。促使實習生主動了解患兒的實際診斷結果與病例相關資料,讓實習生分析如何診斷、如何查體、是否需要輔助檢查、檢查相關發現等等,引導實習生探索思考。②搭建支架:教師必須及時搭建相應的教學支架,才能幫助實習生實現“跨越最近發展區”,讓實習生脫離理論,從實踐角度思考。譬如實習生在分析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這一病例時,還不夠成熟,則可帶領實習生進行川德倫堡試驗,讓實習生了解、觀察自身的側骨盆情況,加深實習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記憶。教師搭建支架的過程中,可將一個詳細病例作為支架,也可將開放式體溫作為支架。讓實習生進行小組討論。支架搭建無需局限于方式,只需能夠引導實習生思考,幫助實習生學習,掌握相關知識。③支架撤離:教師為實習生建立支架后,還需逐步拆除支架。支架建立的目的在于幫助實習生熟悉所學知識,了解疾病相關內容,掌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在實習生掌握相關內容后,教師就該放手,逐步撤離支架,讓實習生自己進行總結,自己學習。譬如讓實習生主動總結分析某一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病理特征、臨床診斷、治療原則等等,讓實習生掌握該病的治療方案,每一種治療方案的側重點與優缺點,促使實習生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挑選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兩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得分,從臨床問診、病歷書寫、診斷下達、臨床治療四項進行評估,在兩組帶教完畢后統一考試,獲取分數,單項總分25分,分數越高,成績越好。兩組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評分,在兩組實習生實習完畢后,指導實習生對本次臨床帶教進行評估,從教學內容合理、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參與學習、影像分析能力提高、疾病診斷能力提高、鑒別診斷能力提高、綜合技能提高進行評估,單項總分10分,分數越高,教學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收集相關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得分比較。試驗組31名的考試成績得分(臨床問診、病歷書寫、診斷下達、臨床治療)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得分比較(±s)

表1 兩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得分比較(±s)
?
2.2 兩組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評分比較。試驗組31名的教學滿意度評分(教學內容合理、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參與學習、影像分析能力提高、疾病診斷能力提高、鑒別診斷能力提高、綜合技能提高)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指出:人的一生有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學習者獨立自主決絕問題的實際發展階段,另一個階段是在有能力的人或是同伴指導下解決相關問題的潛在發展階段[4]。支架式教學法就是一種衍生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新型教學方法[5]。其中“最近發展區”就是指人的實際發展階段至潛在發展階段的距離。而在支架式教學法中,可將學生需要學習的相關知識演變為建筑,而教師自己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教學方法則可演變為支架。教師可借助搭建支架,在支架支撐下逐步將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堆積到支架上去,將支架搭建起來。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實際發展階段,主動參與到支架的觀察中去,分析支架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并進行學習、分析,掌握相關知識,然后將自己提升到潛在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需適當的將支架拆除,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分析,這一過程中可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進一步強調“教”的重要性,可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與輔助作用[6]。在進行支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所教授的知識,設置相應的支架情境,并引導學生逐步進入相關情境中去,然后開始搭建支架,指導學生獨立探索、學習知識、掌握內容、合作學習、總結評價,繼而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知識[7]。
從支架式教學的實際應用情況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多重優點:①可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可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可讓學生挖掘并發現教學的實際意義,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模式解決相應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的必要性。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與教師進行充分交流溝通,教師可與學生逐步達成共識,可改善師生關系,可改進臨床帶教效果。③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最近發展區”,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習問題或是學習任務,讓學生適應教師搭建的支架,讓學生通過逐步學習,逐步擁有適應支架的能力。胡祖杰等[8]人的研究指出,在兒童骨科臨床帶教中應用支架式教學,學生的平均成績顯著高于應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本研究贊成以上觀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支架式教學后,試驗組實習生的考試成績得分與教學滿意度評分均更高。
由上可知,在兒童骨科臨床帶教中應用支架式教學,具有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