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靜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醫院,新疆 巴音郭楞)
早產兒是指在多種原因下出現的孕37周前出生的活產兒[1]。胎兒早產后需進入ICU監護,雖然ICU監護、診療技術快速發展使得新生早產兒存活率明顯提高,但在這個過程中常常因為早產兒免疫系統、防御系統未發育完善而發生感染現象,且這種院內感染是ICU內早產兒發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F就我院新生兒ICU內早產兒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新生兒ICU內收治的60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排除進入ICU前就已發生感染的早產兒。其中對照組(未感染)30例:男女比例8:7;胎齡32~37周;出生體重介于 0.59~2.5 kg;剖宮產23例、自然分娩7例。觀察組(感染組)30例:男女比例1:1;胎齡31~37周;出生體重介于0.59~2.1kg,剖宮產23例、自然分娩7例。
臨床診斷標準[3]:WBC減少至5×109/L以下或增多至25×109/L以上;桿狀核細胞/中性粒細胞≥0.16;PLT低于100×109/L;CRP超過8 mg/L;微量血紅細胞沉降率超過15 mm/h;PLT血標本病原菌抗原、DNA檢測結果為陽性。確診標準:血培養出致病菌;無菌體腔內培養出致病菌;血培養出條件致病菌者要另外采集血標本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同種病菌。
回顧性分析兩組早產兒在ICU內的臨床表現、體征、圍生期病史、侵入性操作、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對早產兒血液、痰液、尿液、腹腔膿液、腦脊液、傷口膿液等分離菌株,進行鑒定與藥敏試驗,對癥處理,應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治療。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30例感染患兒中12例(40.00%)為呼吸道感染、4例(13.33%)血液感染、皮膚黏膜感染5例(16.67%)、胃腸道感染4例(13.33%)、其他部位感染5例(16.67%)。臨床表現包括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膚色晦暗、水腫、反應低下、黃疸不退、體溫異常、出血傾向等;②觀察組病原菌分離結果:30例感染早產兒分離出菌株35株,其中革蘭陰性菌 22株(62.86%)、革蘭陽性菌 8株(22.86%)、真菌 5株(14.28%);③觀察組早產兒的胎齡(32.8±1.7)周、出生體重(1.0±0.1)kg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腸外營養比例60.00%及機械通氣比例66.67%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明顯(P<0.05),見表1;④觀察組感染早產兒在積極對癥治療、給予頭孢他啶、頭孢哌酮、亞胺培南等抗生素治療后,25例存活、5例死亡。
表1 兩組早產兒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n(%)]

表1 兩組早產兒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n(%)]
機械通氣觀察組 30 32.8±1.7 1.0±0.1 18(60.00) 20(66.67)對照組 30 34.8±1.7 1.8±0.2 10(33.33) 11(36.67)t/χ2 4.5565 19.5959 4.2857 5.4060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胎齡(周)出生體重(kg)腸外營養
研究認為胎齡低于32周、出生體重低于1.5 kg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4]。實際上,早產兒院內感染風險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這與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關系密切[5]。早產兒身體各系統均發育不成熟,母體免疫球蛋白多在孕32周后輸送給胎兒,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的早產兒本身中性粒細胞數量及質量都存在缺陷,吞噬功能較低,補體缺陷,使得免疫功能低下[6]。另外,皮膚、黏膜作為人體第一道防線,在早產兒中皮膚、黏膜的角質層菲薄,極易發生細菌入侵。另外,有創性操作會增加院內感染風險,如腸外營養、機械通氣等操作。研究證實機械通氣直接影響院內感染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誘因就是氣管內插管下機械通氣治療,且連續機械通氣、重復插管、氣管內吸出術會直接加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早產兒胎齡、體重低于對照組,腸外營養及機械通氣比例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理論基本一致。早產兒中低體重者血管內導管留置還與敗血癥有關,不少敗血癥是因導管周圍的細菌誘發。在新生兒ICU內氣管插管、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臍靜脈插管等操作都很常見,這些也無疑會增加院內感染風險[7]。
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是最嚴重的早產兒并發癥之一,因其自身發育不完善、抵御屏障薄弱而極易發生感染。還有侵入性醫護操作、抗生素濫用、病房環境及器械消毒不達標等也會加大院內感染風險[8]。目前,臨床上使用抗生素普遍,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耐藥性,還會給微生態環境帶來更多耐藥菌株。本組研究中感染早產兒分離出的致病菌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如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桿菌等。
為了減少院內感染,必須建立感染監控機制,嚴密監視新生兒ICU病房環境菌種,及時發現、控制問題,避免細菌蔓延,具體措施如下[9]。
①規范管理手部衛生:早產兒自身就是多種潛在病原菌集合體,致病菌可經人員手部、救治儀器等進行傳播,所以要嚴格管理手衛生。規定所有人員在進入ICU之前要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消毒劑擦手、穿防護服,防止外部病菌進入ICU。
②預防感染:醫護工作者首先要意識到院內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具有院內感染危機意識,所有醫護人員都要接受院內感染控制的培訓,并掌握感染控制方法及相關管理規定。醫護操作中所有用具都要仔細檢查、消毒滅菌,尤其是吸痰管、呼吸機管道等要選擇一次性物品。
③環境控制:保證ICU病房內部空氣流通,加大病床間距,清潔空調濾網。每天以消毒液拖地,每天使用消毒機消毒病房。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新生兒奶具、衣物等一用一消毒。指導患兒家屬知曉院內感染防控知識,爭取他們的配合,嚴格限制探視。減少ICU人員的進出。
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對ICU內早產兒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要先進行藥敏試驗、嚴格監督用藥方,對于明確性病毒感染患兒不宜用抗生素。嚴格掌控抗生素特點、早產兒生理病理特點,確保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避免擾亂正常菌群[10]。早產兒機體發育不佳,肝臟的藥物代謝系統也不完善,用藥后抗生素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都與正常成人及兒童不同,醫師必須要嚴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給藥間隔,及時監測耐藥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