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瑤
(內蒙古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內蒙古 通遼)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疾病的診斷和檢測當中,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為臨床上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和有效的依據,極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在血液檢驗學當中,自動化的檢測儀器和檢測方法讓血液疾病的診斷得到了有效的提高[1]。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在臨床上的使用比較廣泛,可以有效節省人力和財力,將復雜的檢查步驟簡單化,有效提高檢查的效率和準確性。但是在臨床上,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的應用并不廣泛,因此在疾病的診斷當中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降低檢驗結果的誤差,降低誤診和漏診率,需要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2-3]。本研究主要探究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臨床診斷當中的意義,具體的分析結果如下。
本研究300例患者均是我院于2019年9月到2020年3月收治,患者男性177例,女性123例;年齡24~66歲,平均(42.57±4.17)歲。所有的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參加,本研究經過本院病理委員會同意和批準。
對所有患者采取血液標本,在EDTA-K2抗凝管中進行保存。采用邁瑞BC-6800 Plus血細胞分析儀對所有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上機檢測,本研究所采用的試劑和儀器相匹配,將血液標本按標準操作規范涂片2張,采用瑞氏-姬姆薩染液對標本進行染色,所有標本均由專業人員采用OLYMPUS CX-23顯微鏡進行檢查。主要檢查血液當中的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幼稚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將結果進行詳細的記錄。
將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后的標本采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復檢,對比兩種方法各項異常檢出結果的符合率。
統計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表示為(%),檢驗結果以P值為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分析[n(%)]
在本研究當中,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報告顯示,血小板異常65例,占21.67%;紅細胞異常62例,占20.67%;白細胞異常42例,占14.00%;淋巴細胞異常41例,占13.67%;單核細胞異常20例,占6.67%;幼稚細胞增多23例,占7.67%;異型淋巴細胞增多47例,占15.67%。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中,血小板異常60例,占20.00%;紅細胞異常61例,占20.33%;白細胞異常40例,占13.33%;淋巴細胞異常41例,占13.67%;單核細胞異常19例,占6.33%,幼稚細胞增多10例,占3.33%;異型淋巴細胞增多21例,占7.00%。兩種檢查方式比較:血小板異常、紅細胞異常、白細胞異常、淋巴細胞異常、單核細胞異常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幼稚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增多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由于操作簡單、便捷等優點,在臨床上的應用比較廣泛,檢測結果可靠,可以為臨床的診斷提供重要的指標。但是在進行血液學的檢測當中,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局限性比較大,只能夠提供細胞的質量、大小以及動態變化等信息,因此對臨床疾病的診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在血液疾病當中,很多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出現漏診或者誤診,比如患者出現口腔潰瘍或者淋巴腫大等情況,一般在口腔科進行治療,但是不少病例進行血液細胞學檢查之后發現單核細胞增加,診斷為白血病。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檢查,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影響后期的治療[5]。所以,細胞形態學的變化對血液腫瘤和相關疾病的檢查意義十分重大。
本研究主要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臨床診斷當中的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血小板異常符合率92.31%;紅細胞異常符合率98.39%;白細胞異常符合率95.24%;淋巴細胞異常符合率為100.00%;單核細胞符合率為95.00%;幼稚細胞增多符合率為43.48%;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符合率為44.68%。可以看出血細胞形態學的檢查在幼稚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的檢查上具有一定意義。隨著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急速發展,檢查疾病的方法、手段不斷更新換代,檢查結果越來越精準,一些新的技術也彌補了某些傳統檢查的不足,但是顯微鏡技術等檢查還不能完全被替代。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是一種傳統的檢測方法,隨著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廣泛應用已經逐漸退出檢查領域,但是該檢查方法采用涂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可以用于血液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檢查[6]。雖然工作的效率比較低,制備的過程比較復雜,并且檢查的過程耗時較長,但是可以清晰反映血液細胞的形態、質量和數量,相比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7],可以提供更加豐富和準確的信息,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診斷依據[8]。在臨床的診斷當中,同樣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并且不會被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廣泛應用所取代[9]。但是在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過程當中要十分注意操作規范。影響血液細胞形態檢查的因素較多,制備血液標本的過程要保證無菌操作,避免對血液標本造成污染。染色的過程當中要保證質量,避免影響對細胞的觀察,造成對病變細胞難以辨認,影響后期診斷。另外,由于大量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很多檢驗醫師依賴自動化設備,缺乏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的知識,因此,需要對檢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讓檢驗人員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檢驗醫師的資歷和經驗,對血液細胞的形態變化進行準確判斷,鑒別血液疾病。對異常檢驗結果要組織資歷較高的檢驗人員進行會診,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檢查,保證診斷的質量[10]。
綜上所述,血液細胞分析儀雖然可以良好地反映血細胞的質量和數量,但與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相比,仍不能達到完全準確。在臨床疾病的診斷當中采用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可以有效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可以觀察到細胞形態變化、質量和數量,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