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付榮,鄔秀娟,安秀梅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營養不良是惡性腫瘤病患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約為31%-85%[1]。對于存在營養不良和營養風險的Ⅳ期惡性腫瘤患者,需給予其對應的營養支持治療,以改善其臨床結局[2]。根據相關臨床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關于營養風險和營養支持方面的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全國開展了許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但此方面研究樣本數量有限,仍缺乏相關臨床依據。在本次研究中,對64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營養治療進行觀察評價,現將此次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此0.5年間收治的Ⅳ期惡性腫瘤患者64例,納入標準:年齡18~90歲者;病理診斷確證為Ⅳ期惡性腫瘤疾病;本次住院≥1 d;入院后24 h內未行手術,可行身高、體質量測定;愿意參加本研究且神志清楚、無交流障礙、能清晰回答問題。待患者入院后24h內進行常規記錄,主要包括患者的入院時間、性別、年齡、腫瘤類型和病理診斷結果等。采用營養風險篩查工具和患者主觀整體評估,在患者入院48 h內進行營養支持治療情況和營養狀況評估。患者中女性25例,男性39例,年齡范圍37~76歲,平均(57.42±5.57)歲。所有Ⅳ期惡性腫瘤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且經由倫理委員會同意。
待患者入院48h內,使用NRS2002評分系統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篩查項目主要包括年齡評分、腫瘤嚴重程度評分和營養狀況受損評分,若營養風險篩查評分≥3分,則表示存在營養風險。若營養風險篩查評分<3分,則表示患者需每周復查。
待患者入院48 h內,采用PG-SGA量表進行營養評估。評估項目主要包括癥狀、體質量、活動與身體功能、攝食情況、體格檢查、疾病和營養需求關系和代謝需要等方面,總體評估包括定量、定性評估兩種。7方面評分之和為定量評估結果,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營養狀況越差;定性評估則分3個等級,其中營養良好:A級(0~3分),中度營養不良:B級(4~8分),嚴重營養不良:C級(≥ 9分)。
記錄各類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使用情況,營養支持情況主要包括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腸外營養需經患者靜脈使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中2種以上營養素,給予≥10 kcal/kg/d的能量,至少連續3 d。腸內營養為部分經口或者經管飼進行營養補充,給予≥10 kcal/kg/d的能量,至少持續3 d。
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對營養風險、營養不足及營養支持應用情況用率表示;對不同腫瘤類型、分期之間發生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兩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64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與腫瘤類型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其中消化道腫瘤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和營養風險發生率最高,其他依次為頭頸部腫瘤、呼吸系統腫瘤、其他腫瘤以及婦科腫瘤,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營養狀況與腫瘤類型的相關性分析[n(%)]
經過對64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其中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有39例,約占60.94%,實施腸外營養支持有25例,約占39.06%,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的比例高于腸外營養支持比例。
隨著近年來我國腫瘤診療技術的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明顯延長,使得惡性腫瘤疾病逐步成為可控可治的一種慢性疾病[3]。因此,在臨床惡性腫瘤疾病治療過程中,不但要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應重視患者的生存質量[4]。由于患者荷瘤機體的應激狀態與腫瘤組織的不斷增殖,使得腫瘤患者容易發生明顯的代謝異常情況[5]。加上放、化療對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損傷,造成患者的營養風險不斷增加,營養不良發生率上升[6]。這不僅會導致腫瘤患者活動能力與生活質量降低,同時也會使患者機體不良反應進行性加重。因此,臨床進行相關疾病治療時,應特別重視對腫瘤患者營養狀況的改善[7]。
此次研究對不同類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觀察評價,采用營養風險篩查工具和患者主觀整體評估表對患者入院48 h內的營養支持治療情況和營養狀況進行評估。經過對患者的營養狀況與腫瘤類型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其中消化道腫瘤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和營養風險發生率最高,其他依次為頭頸部腫瘤、呼吸系統腫瘤、其他腫瘤以及婦科腫瘤。經過對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的比例高于腸內營養支持比例,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腸內營養支持方案[8]。
研究結果表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風險較高,且臨床營養支持存在不足情況,需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研究不同類型Ⅳ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營養治療的調查與分析,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