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醫院,海南 東方)
在泌尿外科中,輸尿管上段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結石類型。由于人體的輸尿管特點為細長、狹窄,若在輸尿管中出現結石后,極易導致輸尿管處發生堵塞現象,從而引發血尿、尿痛、腎積水等一系列癥狀的發生[1]。輸尿管結石的出現還會對患者的腎臟正常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患者的日常正常生活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在輸尿管結石患者中,有大部份患者能自行排出結石,但這種是在結石直徑小的情況下才能排出[3]。若患者的結石增大至一定體積時,則容易嵌頓于輸尿管中,造成堵塞難以排出[4]。尤其是在輸尿管的上段位置,治療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且手術的開展也會對患者造成痛苦,對患者的影響較大。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微創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中,腹腔鏡也逐漸被應用于輸尿管結石的治療中[5]。本研究為探究輸尿管上段結石中應用腹腔鏡的治療效果,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9例,年齡25~60歲,平均(43.62±11.52)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8例,年齡25~60歲,平均(43.58±11.45)歲。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患者無精神疾病史,言語意識清晰;②經診斷符合輸尿管上段結石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為:①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性的患者;②肝臟、心臟等重要臟器有嚴重病變發生。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性輸尿管上段切開取石術。觀察組患者則實施腹腔鏡手術,具體手術方式如下:在為患者進行手術前,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為患者進行麻醉。使患者采取側臥位,使患側朝外。切口位置選取腋中線骼嵴上1~2 cm處位置,做一長度為1.5~2 cm的切口。將患者的腰背筋膜采用血管鉗進行鈍性分開。示指探入腹膜后間隙,將腹膜推開,將擴張氣囊放入患者的腹膜后方,并將600 mL的生理鹽水注入,對患者的腹膜后間隙擴張5~10 min后將生理鹽水放出,取出氣囊。將10 mm的Troca插入,將腹腔鏡導入。使氣壓維持在2 kPa,并在患者取腋后線12肋下1 cm處位置做一切口,將10 mm的Troca插入。將5 mm的Troca插入腋前線肋緣下。按照術前為患者進行檢查的X線所提示的結石所在部位,將腎下極、后腹壁腹膜及腰大肌的交界線作為標志點,將患者的結石段輸尿管進行暴露后,采用縱行切開的方式從結石表面切開輸尿管。采用導管對患者上下輸尿管進行探查,在保證其管道通暢后,將DJ導管從切口處置入,直至DJ導管進行膀胱內。采用5-0可吸收線將輸尿管切口肌肉層及肌膜進行縫合2~3針。將引流管留置于腹膜后間隙處。于手術開展后的3~4 d將引流管拔出,于手術后1~2個月,根據患者的情況取出DJ管。
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包括手術進行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時間、腸功能恢復正常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采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進行評分,對比術前與術后2個月患者的疼痛情況,以10分為滿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越劇烈[6]。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發熱、輸尿管狹窄、粘膜損傷。
兩組對比數據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圍術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
組別 例數 手術進行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首次下床時間(d) 腸功能恢復正常時間(h) 住院 時間(d)對照組 15 103.27±6.15 42.14±8.05 2.32±0.26 30.22±9.48 5.71±1.45觀察組 15 129.59±9.49 84.26±10.31 4.56±1.01 47.96±10.11 8.23±2.56 t 8.858 12.471 8.318 4.957 3.31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3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 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 分)
組別 例數 術前疼痛評分 術后2個月疼痛評分觀察組 15 5.47±1.32 1.31±0.21對照組 15 5.45±1.28 2.34±0.49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n(%)]
輸尿管結石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其中結石的主要來源為腎臟,且該疾病的好發人群為中年人[7]。若患者在出現輸尿管結石后,未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療,則可能導致患者的尿路出現感染、堵塞、上皮受損,甚至可能引發癌變的發生。雖有部分患者可能由于結石較小的原因,未進行治療已自行排出體外,但對于結石較大的患者,則難以自行將其排出體外,需要及時就醫治療[8]。有些輸尿管結石患者受結石的影響,還造成了腎臟功能的受損,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情況,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方面的改變,有研究發現,輸尿管結石的發病人數呈現出逐年上增的趨勢。輸尿管結石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血尿、腰腹部疼痛,且可能伴隨著尿頻、惡心、嘔吐、尿急等癥狀發生。過去治療輸尿管結石常采用常規開放性手術進行取石。傳統的開放性取石術雖能有效清除結石,但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對于感染的放射至更困難,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較長,且恢復緩慢。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的不斷成熟大大減少了開放性手術的應用,該種手術方式已逐漸被淘汰。腹腔鏡手術是通過將腹腔鏡置入患者的腹膜下,將輸尿管切開,將結石從患者的輸尿管中順利取出。在該種手術方式下,只需做3個長度較短的小切口,給患者造成的創傷更小,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也較少。患者于術后也更易恢復,且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疼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
綜上所述,在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腹腔鏡進行取石,能有效地將結石清除,且患者于術后的恢復效果更好,能有效促進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