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媛媛
(江蘇連云港東??h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白內障是眼科疾病中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盲性,眼睛作為人們重要的組織器官,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若眼睛視力受損,將會對病人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1]。據相關資料統計,該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臨床中通常以手術治療為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方式,常見的手術有超聲乳化手術、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等,這兩種手術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且取得了較佳的臨床療效[2]。因此,本研究對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診的76例白內障病人實施超聲乳化手術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試分析兩者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以探尋臨床最佳治療效果的治療方式,詳見下文。
將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診的76例白內障病人納入研究,根據抽簽法進行分組,將病人分為實驗組(n=38)和對照組(n=38)。對照組選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實驗組選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對照組中男 22例,女 16例;年齡 53~79歲,平均(65.1±2.6)歲;白內障分級:Ⅱ級10例,Ⅲ級23例,Ⅳ級5例。實驗組中男21例,女 17例;年齡 54~80歲,平均(67.2±2.4)歲;白內障分級:Ⅱ級11例,Ⅲ級21例,Ⅳ級6例。所有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存在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所有研究對象均無相關手術禁忌證;經告知后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相關文件,經我院相關醫學部門準許。
1.1.2 排除標準
青光眼;影響視力的視神經疾病、顱腦病變者;肝腎器官嚴重受損者;合并糖尿病者;有眼科傷病史或高度近視者。
術前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眼壓、角膜曲率及雙眼AB超聲等檢查,術前抗生素滴眼液清潔結膜囊,淚道沖洗,術前30 min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國藥準字:J20110007;生產廠家:參天制藥株式會社;規格:10 mL)散瞳,并使用0.5%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對術眼進行表面麻醉[3]。

表1 兩組病人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病人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病人選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取仰臥位,術眼常規散瞳后并做眼球表面麻醉,0.05%聚維酮碘結膜囊沖洗,0.5%聚維酮碘消毒術眼眼瞼及附近皮膚,鋪洞巾,術眼使用手術粘貼袋,開瞼器開瞼。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沿10~1點角膜緣剪開球結膜,鈍性分離,做以穹隆部為基底的結膜瓣,熱凝器燒灼角膜緣上方手術野的鞏膜表面淺血管止血,于12點距角膜緣2 mm的鞏膜上做一字型約3 mm長、1/2鞏膜厚度切口,鞏膜層間分離至角膜透明區1 mm穿透前房,向前房內注入粘彈劑,撕囊攝環形撕囊直徑約6 mm,水分離晶狀體核,向晶體角膜間、晶體后囊間注入粘彈劑,劈核刀劈核、娩出晶體核,注吸針頭吸出殘余皮質,前房內注入粘彈劑,囊袋內植入人工晶狀體,抽吸出前房粘彈劑,形成前房,術畢。
1.2.2 實驗組
實驗組病人選擇超聲乳化手術治療,術眼常規散瞳后并做眼球表面麻醉,0.05%聚維酮碘結膜囊沖洗,0.5%聚維酮碘消毒術眼眼瞼及附近皮膚,鋪洞巾,術眼使用手術粘貼袋,開瞼器開瞼。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11點角膜緣做一字形約2.8 mm長切口,層間分離至角膜透明區1 mm穿透前房,于角膜緣2點鐘位做側切口,向前房內注入適量黏彈劑壓平前囊膜,撕囊鑷連續環形撕囊直徑約6 mm,水分離晶狀體核,將超聲乳化頭置入前房粉碎晶體核并抽出,IA吸出殘余皮質,前房內注入粘彈劑后植入一枚+19.0折疊人工晶體,吸出前房內粘彈劑,水密手術切口,眼壓Tn,術畢[4]。兩組病人術后均給予典必殊眼膏(國藥準字:H20181126;生產廠家:ALCON CUSI,s.a. 規格:3.5 g/支)涂抹于結膜囊處,包術眼,送返病房。
觀察對比兩組病人臨床治療效果以及術后不良事件(角膜水腫、前房積血、后囊破裂、虹膜損傷)發生情況。臨床治療效果評定參考:顯效:病人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5,相關癥狀顯著改善;有效:術后最佳矯正視力為0.3~0.5,相關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術后最佳矯正視力無顯著變化或<0.3,相關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將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高于對照組的89.47%,組間對比顯著較大(P<0.05),見表 1。
實驗組病人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7.89%低于對照組的18.42%,差異較大(P<0.05),見表 2。
白內障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視力下降、眩光感,少數病人伴有單眼復視,對病人的視力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嚴重者可導致失明[5-6]。手術治療是治療該病較為有效的方法,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人類的角膜內皮數及其密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且損失掉的角膜內皮細胞無法再生;在白內障臨床治療中,選擇對角膜內皮細胞損傷更小的手術治療方式對于改善病人視力具有重要意義[7]。
超聲乳化手術是通過超聲乳化探頭將晶體核擊碎,并吸出晶狀體和皮質,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從而恢復白內障病人的視力;超聲乳化手術具有切口小、視力恢復快等特點,符合微創手術的要求,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手術中所需醫療器械較為昂貴,操作較為復雜,需要操作者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8]。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經濟實惠等特點,在臨床中易于普及;但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對機體創傷較大,視力恢復相對較慢。本文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實驗組病人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與次旦央吉研究結果相似,證實了表明超聲乳化手術在白內障治療中臨床效果更具優勢,能夠較好的促進病人視力的恢復,且對病人機體創傷較小。同時為了降低超聲乳化手術因操作失誤對患者眼部組織造成損傷,需提高臨床操作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確保病人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減少不必要的損傷,進一步提高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在白內障治療中,超聲乳化手術相對于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而言,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對于病人術后視力快速恢復更為有效,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更加安全可靠,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