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內蒙古 通遼)
醫院臨床普外科中收治最多的疾病患者便是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該疾病屬于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通常該病癥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如下:惡心嘔吐以及腹部疼痛等等一系列癥狀[1-2]。在以往,針對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臨床主要采用的手術治療方式為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該治療方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并且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絕大部分手術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因此,臨床開始推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3]。該手術為微創手術,不僅對患者造成創傷較小。同時其臨床療效顯著偏高。本實驗針對醫院臨床普外科中治療的163例急性闌尾炎患者,探究分析實行腹腔鏡手術的重要性,內容如下。
本實驗在患者及家屬處于完全之情狀態下并簽署相關協議后自愿參與,隨后在將近三年的時間內(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到院接受就診的163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予以研究,隨后根據實施治療手術方式的不同將以上163例急性闌尾炎患者分為81例基礎組與82例觀察組。其中將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治療方式運用于81例基礎組患者中,將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運用在82例觀察組患者中。基礎組患者年齡 30~64歲,平均(37.43±4.29)歲;觀察組患者年齡 29~65歲,平均(38.22±4.34)歲。對以上163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加以比對,結果顯示組間數據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術前患者經過血常規、病史詢問、體檢和超聲檢查等等確診為急性闌尾疾病;(2)患者無嚴重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器質性疾病;(3)患者各項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妊娠;(2)伴有肺部感染、盆腔炎以及腹腔膿腫等急診類疾病;(3)患者接受過≥2次傳統手術治療;(4)對腹腔鏡手術耐受度較差者;(5)患者肺組織器官或者是心腦部等發生嚴重病變。
以上兩組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前,分別進行心肝腎功能、血常規以及尿常規等一系列省里檢查,同時準備相應的血液,檢測血型。其中基礎組患者實行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對患者給予全麻處理,隨后在其腹部的中心位置處行10 cm左右長度切口,隨時觀察患者有無出現粘連或者是梗阻現象,針對發生粘連部位采用銳性與鈍性相結合實行分離處理,最后對于出現破損腸管和漿肌層加以修復。
觀察組:儀器采用175 Cremona Drive, Goleta, CA93117,USA提供的型號為TC200針對該組82例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實行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首先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麻處理,并叮囑患者將膀胱內的尿液全部排空,調整患者體位,以仰臥位為主。隨后在患者的腹部臍下邊緣的1 cm左右位置處實行一條弧形狀的切口,對患者創建常規氣腹,并嚴格按照五孔操作方式小心置入腹腔鏡和相應機械設備,若發現積液則立即進行抽吸,并探尋病灶位置并將發生粘連組織進行分離處理。針對闌尾系一至到根部位置采用超聲刀進行離斷,最后采用可吸收縫線進行結扎,針對發生穿孔或者是壞疽的闌尾炎處采用可吸收縫線將其殘端加以縫合,并利用大網膜全部覆蓋并縫合固定。
通過實施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其中并發癥主要包括:腹腔膿腫、切口感染以及粘連性腸梗阻。
應用SPSS 24.0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通過對兩組患者實行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后,與基礎組急性闌尾炎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相對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手術時間顯著短,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基礎組 81 50.34±10.25 56.42±9.37觀察組 82 41.96±6.89 37.83±7.26 t 6.133 14.169 P 0.000 0.000
如表2所示,通過對兩組患者實行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后,與基礎組急性闌尾炎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相對比,觀察組患者顯著偏短,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肛門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基礎組 81 8.29±2.04 34.19±8.98 37.37±8.46觀察組 82 5.14±1.30 22.26±6.88 28.55±6.08 t 11.771 9.528 7.650 P 0.000 0.000 0.000
如表3所示,通過對兩組患者實行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后,與基礎組急性闌尾炎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相對比,觀察組患者顯著偏低,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n(%)]
在臨床中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便是急性闌尾炎,患有該疾病患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和腹部疼痛[4]。為了緩解患者病情,臨床常采用傳統手術治療方式進行治療,然而該手術方式療效一般,并且對患者造成的術后創傷較大,因此受到一定限制[5]。近年來,國內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促使醫學臨床開始將內鏡技術不斷進行推廣,針對出現急性闌尾炎疾病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其療效顯著[6]。針對該病癥患者給予常規的藥物治療,其療效一般,無法緩解患者急性癥狀,例如:腹脹、突發性腹痛或者是嘔吐等等,因此只能采用手術治療才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個人生命安全。據相關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傳統手術治療后絕大部分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腹腔膿腫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等一系列并發癥,不僅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同時影響整體療效[7-8]。
部分肥胖疾病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無法尋找闌尾位置,因此只能延長整條切口長度才能找到患者闌尾,促使患者切口感染以及切口疝的發生率不斷增加。若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則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在實施手術治療時經過調整腹腔鏡角度以及患者體位,可快速尋找闌尾位置,防止加大手術切口長度。并且,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還能有效降低患者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本實驗結果指出,通過對兩組患者實行不同手術治療方式后,與基礎組急性闌尾炎患者相對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手術時間顯著短、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顯著偏短,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偏低,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臨床普外科針對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通過給予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不僅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還能顯著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