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南寧市社會福利院 中醫康復科,廣西 南寧)
通常出生前一直到出生后將近一個月內的時間段,患兒受到一系列相關的致病因素影響從而引起自身大腦的發育,呈現出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姿勢異常等一系列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被臨床稱之為小兒腦癱,對患兒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2]。現今針對小兒腦癱暫無特效藥,通常臨床采用康復訓練來治療小兒腦癱,該訓練方式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的運動能力以及自理能力[3-4]。有相關研究人員指出,中醫針灸對于小兒腦癱出現的運動功能障礙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隨機挑選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院治療的腦癱運動功能障礙患兒共42例進行研究,探究實施康復訓練同時加入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院治療的腦癱運動功能障礙患兒共42例進行研究,根據實施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21例常規組與21例聯合組,其中21例常規組患兒實施功能康復訓練以及常規治療,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6歲,平均(3.25±0.96)歲,病程時長最短1個月,最長15個月,平均(8.27±1.46)個月。21例聯合組患兒則在常規組之上加入針灸治療,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7歲,平均(3.69±0.56)歲,病程時長最短1個月,最長16個月,平均(8.17±1.66)個月。比對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差異較小,P>0.05。
常規組:針對該組患兒主要采用的藥物治療為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每個療程為28 d,2 mL/d,肌肉注射,連續治療3~6個療程,隨后給予患兒康復訓練。爬行訓練主要包括:下肢交互運動平衡反應以及盆骨分離;行走訓練主要包括:動態與靜態的平衡訓練、交叉步態抑制以及步幅訓練;豎頭訓練主要包括:抱球法、bobath球訓練法和三角墊法;坐立訓練主要包括:體位轉換以及坐位平衡;站立訓練主要包括:盆骨控制以及姿勢轉換;翻身訓練主要包括:全身伸展、手足協調、軀干回旋以及單臂支撐等。每一次訓練的時間控制為半小時,2次/d,5 d/周,持續治療3個月。
表1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情況(, 分)

表1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情況(, 分)
GMFM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21 108.76±5.92 121.19±9.72 27.96±1.17 56.22±1.53聯合組 21 108.96±5.93 156.19±10.72 27.38±1.73 76.23±1.60 t 0.109 11.084 1.273 41.421 P 0.913 0.000 0.211 0.000組別 n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n(%)]
聯合組:頭針:選取智三針,顳三針,腦三針,頭部運動區,四神聰以及百會等穴。采用捻轉法,90~180次/min,捻轉一次時間為 5 min,留針 30 min,1次 /d,每 10次為 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月。體針:上肢癱取曲池、手三里、肩髃以及合谷等穴;下肢癱取三陰交、環跳、足三里、懸鐘以及解溪等穴;針對手足徐動型,取太沖、三陰交、百會、曲池、陽陵泉、風池、外關以及合谷等穴;針對遲緩型取足三里、手三里、命門、血海以及肩三針等穴;針對痙攣型取環跳、太沖、天宗、承山、陽陵泉、外關、風市等穴。分別采用華佗牌針灸針0.3 mm×25 mm。采用提插捻轉的手法施針,得氣以后與電針儀進行連接,隨后根據患兒承受情況來調節強度。利用疏密波,逐漸將強度增大,患兒能耐受以及肌肉輕度收縮為度。通電治療持續30 min,1次/d,1個療程為10次,持續治療3個月。
分別比對兩組患兒經治療前后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利用中國康復醫學中心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對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總分值為100分,分數越低則表示患兒的日常生活障礙越嚴重。
而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則主要包括行走、翻身、跪、坐位、跑跳和站立。一共88個評分項目。每一項目的評分為0~3分,其中全部能完成為3分,部分能完成,完成度在10%~100%為2分,完成度在<10%為1分,全部做不到則為0分。
治療后患兒的運動發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關節活動度均恢復至正常狀態視為顯效;治療后患兒的運動發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關節活動度均有所改善視為有效;治療后患兒的運動發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關節活動度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惡化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總顯效率與總有效率之和。
應用SPSS 24.0軟件進行計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兒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
如表2所示,治療后聯合組患兒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
引起患兒出現腦癱的相關發病因素較多但主要為多胎妊娠、早產、出生質量以及孕期感染等,受到不同損傷,最終引起腦組織的發育出現不完全[5-6]。現今國內外針對腦癱患兒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為綜合康復療法,包括運動療法、藥物治療、針灸、肌肉注射法、物理治療、推拿以及氣功療法等等。臨床最常采用的康復運動治療方式為bobath法,主要對患兒運動障礙性質、類型、部位以及特點等進行評定,隨后實施合理的運動模式指導以及異常姿勢反射抑制[7]。將患兒平衡反射以及自發性姿勢反射等一系列特點充分利用,以此來促進患兒運動感覺以及正常姿勢的形成,使其異常運動控制能力顯著提升,達到正確動作形成的目的。
中醫領域的不斷開拓與發展,促使腦癱康復過程中采用針灸治療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大部分研究結果指出,康復治療聯合中西共同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患兒的生存質量,以中醫角度而言,腦癱運動障礙是五遲和五軟的范疇。由于患兒后天失養亦或是先天稟賦不足,從而引起肝腎脾虛或者是瘀血內阻,因此主要采用的是通過活血通絡以及補益肝腎脾的治則,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中針灸治療主要為體針和頭針,頭針通過判定患兒受損程度進行施針,經改善局部的區域神經元血供情況,以此來促進神經元網絡的重建以及腦細胞功能代謝,促使患兒運動功能得到恢復。體針則是通過結合患兒肢體功能的實際情況,通過挑選針對的穴位,來調整其經絡氣血、臟腑功能,同時調節陰陽等。再加上電針強化刺激,以此來促使患兒全身的氣血能夠融會貫通[8]。
本研究結果指出,療前兩組患兒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兒GMFM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兒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
總之,針對臨床收治的腦癱運動功能障礙患兒,在給予常規的康復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同時還需加入有效的針灸治療。以此來提升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時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提升整體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