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燕,劉建敏,徐淼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吉林 四平)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之一,通過部分數據報告指出,每年患病的人群中有20%~30%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情況[1],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該類型中發病率較高的一類,由于該病癥的發病因素未得到有效確認,主要包含了胃腸動力障礙以精神情況等因素[2],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其中精神影響是造成患者產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患有心理障礙的患者較正常人群相比,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更高,同時會引起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的現象[3],臨床治療中多以心理干預以及行為干預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病癥的改善。為探究行為護理指導的方法對患者帶來的有效性,現通過選取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有以下報告。
通過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收錄的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各55例。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齡28~59歲,平均(34.56±5.72)歲;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齡24~55歲,平均(36.77±5.69)歲。對比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性別及年齡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過相關檢查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②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羅馬Ⅲ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③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嚴重精神疾病者。
在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前,需要進行常規用藥恢復腸道動力,包含蘭索拉唑(國藥準字:H20093366):1片/次,1次/d,或莫沙必利(國藥準字:H19990315):1片 /次,3次 /d[4]。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包含:①指導教育,通過護理人員的教育宣導進行基本知識教育,并提醒各類注意事項;②衛生護理,保證清潔的衛生情況,為患者提供干凈舒適的病癥治療環境;③生活需求,為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影響護理進程,需要時刻保證患者的生活需求,例如飲水保證以及娛樂活動的保證。
觀察組則采用行為護理指導進行護理干預,包含:①松弛訓練,護理過程中應囑咐患者適當進行肌肉松弛運動,放松自身肌肉緊張情況,通過在相對安靜以及輕松音樂的環境下對自身進行放松,調整自身情緒[5];②暗示療法:為加強患者對護理內容的認可,可通過各種行動鼓勵辦法給予一定的暗示,在必要條件下可采用部分案例進行展示,提高整體依從性[6];③活動日記,通過日記的方式觀察患者各項表現,對患者的表現內容進行評分,對評分情況不佳或有明顯提升的患者給予鼓勵和肯定,從而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7]。整個行為護理指導的頻率可調整為:前2周進行5次行為護理,隨后以2次/周的形式進行行為指導,以4周為1個療程。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消化道癥狀評分情況對比(,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消化道癥狀評分情況對比(, 分)
組別 餐后腹脹 早飽 上腹疼痛 灼燒感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5) 3.62±0.16 2.82±0.14 2.41±0.64 1.58±0.47 2.82±0.73 1.37±0.52 3.64±0.21 2.89±0.31對照組(n=55) 3.68±0.21 3.42±0.17 2.37±0.52 2.07±0.41 2.85±0.81 2.24±0.64 3.51±0.17 3.37±0.14 t 1.686 20.205 0.360 5.826 0.204 7.824 3.568 10.465 P 0.095 0.000 0.720 0.000 0.839 0.000 0.561 0.000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分)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5) 51.13±9.14 34.94±7.64 47.87±9.94 39.44±6.35對照組(n=55) 50.91±10.71 44.18±8.16 47.24±9.28 43.78±7.91 t 0.116 6.130 0.344 3.173 P 0.908 0.000 0.732 0.002組別 SDS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消化道癥狀評分情況:包含餐后腹脹、早飽、上腹疼痛以及灼燒感,分為5個等級,0分為無任何情況產生;1分為產生次數較少,且不明顯;2分為產生次數較多,有明顯癥狀反應;3分為頻繁出現,有嚴重的癥狀反應;4分為極度影響正常生活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DS)和抑郁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消化道評分情況,在接受相應的護理內容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常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在經歷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負面情緒會逐漸顯現,再加上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疾病的負面心理[8],甚至出現恐癌現象,因此,護理干預成為了目前幫助患者進行病癥治療的主要方式,通過改善患者的不良行為,指導患者的行為措施,并為其調整良好的心態應對病癥,可有效緩解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降低焦慮和抑郁癥的產生[9],同時給予相應的鼓勵,可加強患者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10]。
本文通過對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消化道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通過采用行為護理指導的方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大大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現象,對患者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同時能夠抑制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能夠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況,減少精神狀況引起的病癥加重現象。
綜上所述,通過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行為護理指導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評分情況,對患者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同時可以抑制患者焦慮和抑郁等情況的產生,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