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莉
(麗江市人民醫院 骨科創傷中心,云南 麗江)
髖關節置換術屬于臨床常用修復、重建髖關節功能的手術方案,其治療目的在于矯正患者畸形、保持關節穩定、改善關節功能運作[1],但術后各種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脫位)等引起了本院的高度重視[2],有鑒于此本院對收治此類患者制定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措施,達到預防、減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分析時限在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選取本院在此期間收治的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群體為分析對象,隨機抽取80例,確認滿足納入研究標準(患者入院后發放本院關于術后深靜脈血栓風險情況調查問卷,分數在6分以上的患者可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在41~89歲,平均為(67.51±2.56)歲;患者手術治療原發病包括股骨頭壞死、原發性骨關節炎、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發育不良[3]。進行數字編序,盲目均等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有40例,為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常規護理措施,術前指導、術中配合、術后監督及并發癥及時處理。
觀察組患者接受系統性圍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前健康教育。詳細告知關于手術的目的、操作和應注意事項,術后一旦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可能造成的威脅,對于存在明顯高風險因素的患者要做好生活調整,構建健康飲食,制定相關的功能鍛煉方案,讓患者手術能夠更順利完成。(2)術后護理。①術后保持平臥6 h,在兩腿間放置一個三角形墊子,讓患者保持髖內收外旋狀態,緩解疼痛,同時加快靜脈血液的回流速度;②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血氧飽和度密切檢測,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如發現有腫脹、不適且原因不明,應對上下肢周徑檢測并與健側比較,如還存在腫脹疼痛、溫度升高、顏色發紺則應懷疑是否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此時應嚴禁患者劇烈運動,定期按摩患肢,防止出現血栓脫落、游走的情況;③讓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來改善其局部組織的內循環,降低出現深靜脈血栓的風險。
對兩組護理模式干預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術后平均隨訪1周時間,記錄期間出現關節脫位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事件。
記錄患者術后康復干預期間對于治療、護理措施的配合程度,嚴格配合且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的評價為高依從性;對于治療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配合,但需要護理人員監督引導的,為中依從性;術后對于相關干預措施存在嚴重排斥心理的,為低依從性[4]。
發放調查問卷以了解兩組患者對于自身所接受護理措施的滿意度評價,有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程度。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出現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觀察組患者數據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1。

表1 兩種護理模式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預后質量比較[n(%)]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情況,觀察組患者所得數據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2。

表2 兩種護理模式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依從性比較(n, %)
觀察組患者對自身所接受護理干預措施的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3。

表3 兩種護理模式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滿意度評價(n, %)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可引發各種嚴重后果,一旦栓子脫落則可能誘發肺栓塞,有致死風險,因此護理期間要充分采取有效措施以達到預防、控制的效果[5-6]。
在本次研究中聯合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減少,明顯優于單純常規護理措施的患者群體,術后安全性保障了患者的舒適感受,能夠更好的配合干預操作,護患之間充分構建信任渠道,也是患者對護理措施有較高滿意度評價的主要原因[7-8]。
綜上所述,對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深靜脈血栓患者在給予護理干預措施時同時要重視對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減少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術后康復以及患者的舒適度均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