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王雨薇
(哈密市中心醫院,新疆 哈密)
腦梗塞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中老年人是其主要的病發群體,腦梗塞主要指由血液供應障礙引發的腦組織局限性缺血壞死癥狀。該疾病病發會直接導致患者言語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受損,且腦梗塞治愈性較低,患者經治療疾病發展進程緩解出院后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劑,以預防疾病復發,但在治療過程中發現,采用常規藥物對患者疾病展開治療,患者往往不能獲得良好的預后,少數患者甚至誘發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最終危及性命。因此,為提高臨床療效,需要考慮聯合護理干預的方法,以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1-3]。
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各50例,其中研究組男性26例,女性 24例,年齡 45~70歲,平均(59.2±3.4)歲,對比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45~70歲,平均(58.9±3.5)歲。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接受腦部CT檢查且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臟器、循環系統、血液動力學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由醫護人員統計一般資料,醫師依據患者臨床癥狀、檢測評分和一般資料展開診斷,醫師確診后參考患者癥狀給予其溶栓、抗凝、降纖以及腦保護等藥物治療,隨后分組給予不同護理干預。
1.2.1 對比組
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治療,其中包括:(1)健康知識宣傳: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需通過對疾病病因、患病期間注意事項等疾病知識展開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并發放宣傳手冊,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學習,讓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臨床護理治療中。(2)用藥護理:確診后患者需接受溶栓、抗凝等藥物治療,醫護人員需嚴格按照醫師建議用藥,叮囑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確保用藥劑量和方法的安全和正確。醫護人員在給藥前需對患者及其家屬行詳細講解用藥注意事項以及藥物毒副作用,并在患者用藥期間加強監護,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快速停止用藥,并及時聯系醫師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1.2.2 研究組
研究組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治療,其中包括:(1)心理護理:患者疾病病發以及其對醫院環境不熟悉,極易誘發焦慮、恐懼、消極等負性情緒,醫護人員需針對患者出現的不同負性情緒展開個性化心理干預。干預措施需具個性化,針對消極情緒患者,可加強護患溝通,獲取患者信任,與患者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聯合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鼓勵,幫助患者重拾治愈信心。針對激進情緒患者,可采用播放輕音樂,認真傾聽患者訴求,滿足患者要求等方式,幫助患者書舒緩激進情緒。(2)生理護理:護理人員需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告知患者飲食需以清淡為主,減少高脂、高糖類食物的攝入量,避免刺激性較重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攝入,多以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同時在出院階段還需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通過有氧運動,提高自身的代謝能力。(3)病房護理:患者住院期間需定期幫助患者完成翻身的動作,并采用濕毛巾擦拭患者受壓部位,防止壓瘡病發。此外需保證病房安靜,給患者優質的治療環境,將病房溫度控制在25 °C左右,濕度控制在8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日1次,對患者四肢關節進行按摩,按摩至患者關節發熱即可。
1.3.1 語言功能評分
語言功能評分參考漢語失語檢查表展開評價,其滿分為100分,評分指標越高表示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越好。
1.3.2 肢體功能評分
肢體功能評分參考FMA量表展開評價,其滿分為100分,評分指標越高表示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
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用t檢驗計量數據,表示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肢體功能評分和語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評分指標對比(, 分)

表1 評分指標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語言功能評分 肢體功能評分研究組 50 81.7±5.3 71.2±4.9對比組 50 61.8±5.9 56.4±4.3 t 17.742 16.052 P 0.001 0.001
腦梗塞病發對患者主要的影響表現在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上,其病發后語言智力會大幅度下降,失去交流溝通能力,而大面積的梗死還會導致患者四肢偏癱。在臨床治療中,采用常規溶栓、抗凝等藥物治療,雖能改善患者血液循環能力,但不能發揮有效的功能康復療效。為確保臨床療效,提高患者功能康復效率和水平,需考慮聯合護理的治療方案,以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最終達到提高疾病治愈的目的[4-7]。
腦梗塞具有發病快、病情急、危害重等特點,而目前針對腦梗塞的治療又多以溶栓、抗凝藥物為主,加上患者多為中老年弱勢群體,其藥物治療不僅不能發揮有效的臨床療效,還容易引發應激反應的發生,最終不利于患者康復出院。并且腦梗塞對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得患者在語言和肢體表達上存在障礙,對患者的身心都會形成漸進式的困擾。而臨床護理通過針對患者病情,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措施,以此幫助患者規避病發后的風險因素和調節身心狀況,最終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在腦梗塞臨床治療中應用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者腦梗塞并發癥的發生概率,確保患者存活率。
個性化護理干預作為臨床護理干預中重要的護理方案,其通過提供給患者個性化針對性護理措施,能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將其應用在腦梗塞臨床治療中,通過心理護理能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確保患者對臨床治療良好的依從性,生理護理能幫助患者以更好的生理狀態接受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從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病房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風險因素發生概率,提高臨床治療質量。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不僅能提高患者功能恢復的效率,使患者身體各項功能指標得到改善提高,個性化護理應用還能有效規避患者患病期間的風險因素,使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8-13]。研究顯示,向腦梗塞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語言和肢體功能,避免相關功能徹底喪失,保證患者生活質量,且在情緒維護上,充分依據患者自身心理狀況,進行針對性干預,以保證患者以一個較為樂觀的心理接受治療和預后,以此不斷提升患者的身心狀況,有效保障了治療效果。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其語言功能評分和肢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干預的應用,能有效提高腦梗塞患者功能康復效率,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語言和肢體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并全面改善患者健康水平,使患者疾病康復效率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可以將個性化護理作為腦梗塞的有效治療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