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英
(同德縣人民醫院,青海 海南)
膽結石是當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膽囊組織結石癥,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其發病率隨患者年齡增長而增高。根據對膽結石患者的統計分析,女性患者發生膽結石的幾率略高于男性患者。當前對膽結石患者的治療中,通常會采用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采用該方法進行治療極易造成患者發生創口疼痛、嘔吐、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1]。本次研究采用全面護理模式對膽結石患者進行干預,并對護理結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6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3例,男性 5例,女性 8例,年齡 42~67歲,平均(56.36±3.25)歲;對照組患者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齡40~68歲,平均(56.27±3.54)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膽結石診斷標準的患者;自愿配合的患者。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且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患有嚴重惡性腫瘤患者。
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均已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首先需要遵循醫囑給予患者適當的鎮痛藥物,并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對患者鎮痛藥物的劑量進行調整;其次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例如呼吸、心率、脈搏等,若患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應當及時上報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必要治療措施;最后對患者的尿液情況進行觀察,例如顏色、性狀、尿量等,若患者尿量、顏色等發生異常,則立刻上報主治醫師進行針對性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行全面護理。
首先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應當指導并陪同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對手術禁忌證進行排除,確?;颊吣軌虮M快進行手術;心理護理,通常情況下,患者在面對手術時,大多都會有緊張、不安、恐懼等消極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對患者全面講解手術中的注意事項,同時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介紹,并為患者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度。
其次,對患者進行術中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密切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若患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應當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對患者采取必要的救治手段。
最后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飲食護理,患者在完成手術治療后,需要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護理干預。首先需要患者從流食開始,對患者進行食物準備,隨著患者的恢復逐漸向著半流食、正常食物過度,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制定相應的食譜,使患者能夠營養均衡,促進患者的恢復。健康宣教,患者完成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針對患者病情,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應的膽結石健康知識與預防知識的宣教,同時督促患者改正日常的不良生活習慣,并對引發膽結石的相關因素進行宣教,使患者了解并掌握對膽結石的預防措施,減少患者膽結石的復發率。此外,還需要為患者制定日常鍛煉計劃,加強患者的日常鍛煉,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疼痛護理,患者在完成手術治療后,大都會出現傷口疼痛的情況發生,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根據醫囑,給予患者適當的鎮痛藥物,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鎮痛藥物劑量進行酌情增減[2]。

表1 兩組患者對比護理效果[n(%)]
表2 兩組患者對比住院時間、疼痛感()

表2 兩組患者對比住院時間、疼痛感()
組別 n 住院時間(d) 疼痛感(分)觀察組 13 4.15±2.19 1.13±0.37對照組 13 7.84±2.37 2.57±0.53 t 4.123 8.033 P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對比并發癥發生率[n(%)]

表4 兩組患者對比滿意度[n(%)]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護理效果。分為痊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痊愈:經過治療后患者膽囊內未發現結石殘留,且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膽囊存在少量結石殘留,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膽囊內還存在較多結石殘留,其臨床癥狀并未得到緩解甚至加重。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的住院時間與術后疼痛感。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創口疼痛、惡心嘔吐、腹腔內出血等。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對護理的滿意度。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住院時間、疼痛感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在對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研究中,膽結石通常是由于患者日常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所引起,其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當前對膽結石患者的治療通常會采取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對于膽結石疾病,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小切口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其中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方式屬于傳統手術向微創手術過渡出現的一種術式,切口較傳統開腹手術小,但是手術操作時間較長,且術中出血量仍然較大,術后患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恢復,且易出現并發癥等。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方式屬于微創手術,在臨床中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應用較為廣泛。在手術開展過程中,術者能夠借助腹腔鏡仔細探查腹腔,術野清晰,可有效避免對鄰近組織等帶來的損傷或者刺激,除此之外,還符合患者的審美需求[3]。隨著對膽結石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后,為了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通常采用優質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能顯著提高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因此,我們認為,膽結石患者行手術治療后,采用全面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為了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采用全面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并取得以下研究結果: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疼痛感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我們認為,觀察組患者經過全面護理措施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少的并發癥以及更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采用全面護理措施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療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