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娥
(高密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高密)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由于人們的壓力較大,精神病的發病概率也在逐漸上升。精神分裂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精神病,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生活能力減退,生活較為被動[1-3]。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焦躁、不安等情緒,需要通過優質的護理來進行疏導,從而提升治療效率。心理護理干預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護理、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是一種優質、高效的護理模式。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00進行觀察研究,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將2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 53例,女 47例,年齡 23~66歲,平均(37.16±7.55)歲;病程為6個月至18年,平均(5.16±1.98)年;住院時間為8~19周,平均(13.42±2.56)周。對照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齡24~67歲,平均(36.11±7.34)歲;病程為6個月至20年,平均(6.37±2.33)年;住院時間為9~20周,平均(15.16±3.47)周。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或監護人均簽署了醫學保護性約束知情同意告知書;患者自愿住院接受治療;患者臨床檢查資料齊全;患者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
因特殊情況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臨床檢查資料不齊全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屬于嚴重過敏體質的患者;因個人因素拒絕或者中途選擇退出的患者。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分)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情感功能 角色功能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 100 34.69±11.02 43.61±10.75 53.16±10.74 49.68±10.64 47.99±10.61對照組 100 26.48±10.36 31.20±10.74 39.78±11.63 38.13±10.73 35.21±10.71 t 5.428 8.167 8.452 7.643 8.4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 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 分)
組別 例數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00 54.14±2.38 14.27±5.18 57.13±1.14 13.24±5.21對照組 100 53.65±2.37 39.34±7.86 56.89±1.23 38.13±7.59 t 1.459 26.632 1.431 27.036 P 0.146 0.000 0.154 0.000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率[n(%)]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為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護理。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方案如下。
(1)人文護理:隨時巡視患者,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對患者的合理需求予以滿足,每天協助患者完成進食、飲水、洗漱、排便等基礎護理。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帶來的關愛,并信任護理人員。
(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和家屬耐心地講解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護理人員要尊重、理解病人。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3)心理護理: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出詳細的分析,根據患者的情況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向患者講解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所需要進行的護理流程及保護措施。加強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放松患者的情緒。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病恥感。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DS評分、SAS評分及治療效率進行判定,判斷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t和χ2檢驗,并分別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對照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觀察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率,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人們的精神漸漸受到重創,精神專科醫院護士面對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一類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思維、情感及行為障礙的患者。由于患者的思維和行動不受大腦的控制,在住院期間,為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通常會采用優質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其中,心理護理干預是臨床上常見的優質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療,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護理人員通過人文護理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對患者的合理需求予以滿足,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帶來的關愛,并信任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和家屬耐心地講解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向患者講解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性。加強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放松患者的情緒,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4-6]。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講解其病癥的相關知識、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所需要進行的護理流程及保護措施,以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病恥感。在對精神分裂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采取有效的安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的康復,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院的溫暖和鼓勵,促進患者恢復[7-10]。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DS評分、SAS評分及治療效率進行判定,判斷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患者,對照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觀察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進行對比,證明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良好,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提升醫院的治療效率,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很高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