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博 張更元
(1.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3;2.沈陽市河長制辦公室、沈陽市水務事務服務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 沈陽 110016)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水安全和河湖管理保護工作。2017年2月14日,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遼寧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遼政辦發〔2017〕30號),2017年6月沈陽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沈陽市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標志著沈陽市河長制工作全面展開。
沈陽市于2017年設立河長制辦公室以來,已經形成了常態化運行,河長制辦公室與市政府領導擔任的市級河長間建立起了獨立且順暢的通信渠道,做到了“日事日結”。在省政府“五水共治、五措并舉”方針的要求下,沈陽市河長辦不斷壓實巡河、治河及護河職責,成了遼寧省市級河長制工作的先鋒。這其中,科學合理的技術支撐是沈陽市河長制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
隨著沈陽市河長制的深入推進,河長制辦公室與各級河長組成了全方位的治河隊伍,既有實際管理的行政人員,又有水利、環保、城市建設等多個專業的技術服務部門的支撐,共同有效推動河長制“有名”向“有實”的轉變。沈陽市河長制辦公室采用尋求技術服務和第三方監督的方式,落實了一大批技術支撐項目,涵蓋規劃、方案、信息化、宣傳、監督、評估等多個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技術保障體系。
a.“一河一策”是綱領。“一河一策”是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河湖治理的指導性方略,通過發現問題、制定目標、明確任務措施和責任、制定方案,明確各行業的治理重點。
b.“河湖劃界”是基礎。通過測量和計算,明確河流岸線和管理保護的清晰界限,是開展河流“清四亂”和執法監管的基礎技術要件,是執法依據。
c.全方位巡河是保障。河流治理工作進展及日常問題巡視,都是在各級河長巡河、民間組織和第三方日常監督下完成的,通過采用無人機和巡河APP,讓河流問題無處遁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解決。
d.項目后評估是鞏固。通過對項目實施內容進度及資金使用情況的評價,建立適宜的指標體系來評估項目建設效果,查找存在問題并給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是對河長制工作的一種考核和鞏固。
沈陽市河長制技術保障體系構建見圖1。

圖1 沈陽市河長制技術保障體系構建
沈陽市地域遼闊,河流眾多,流域水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河流存在的問題各不相同。沈陽市河長辦于2017年組織編制了市管34條河流和沈陽境內的省管54條河流的“一河一策”方案(2018—2020年),并由分管市級河長簽發和發布實施,在河長制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沈陽市“一河一策”方案具有自身的特色,總結出了如下經驗:
a.掌握基層需求。調查過程中主動請教當地基層河長辦,詳細詢問河流情況,了解實際問題,方案編制不流于表面,真實地反映河流兩岸居民訴求和管理問題,如調查過程中了解到老窯河的河道下切嚴重,兩岸防洪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b.部門聯動,聽取各方建議。河長制管理和“一河一策”方案的制定都是多部門協同完成的工作,在沿河調查的過程中橫向到各部門聽取治河的重點問題、治理方法措施,方案制定后再發至各相關責任部門征求意見,反饋修改。做到行政管理與技術支撐的匹配,快速、有序、持久、健康地促進了河流的治理和保護。
c.增加自定義內容。在水利部總體要求的基礎上沈陽市方案編制增加了水系河流的關聯分析,在水污染等重點問題上對河流進行分類,按照農村河流、城鄉結合段河流、城區河流的不同污染程度進行分類,并對黑臭水體河流開具治理清單。另外在方案中,除制定了工程措施外,還增加了治理的管理措施和群眾參與措施,盡可能地調動群眾積極性,讓治河成為全社會的行為。
d.按水系匯編“一河一策”方案。先以每一條河流為單元,詳細調查,摸清河流現狀、存在問題,制定治理措施,形成了每條河流的單行本方案。然后按照市級河長設置,以市級河長分管的水系為單元,對88條河方案進行匯總分析和有機整合,形成14個水系方案,對水系共性問題重新梳理,理清河流治理方案,繪制河流治理存在問題及整改措施魚刺圖(見圖2),讓水系及河流治理內容清晰,便于管理與實施,更好地發揮“一河一策”的技術優勢。

圖2 沈陽市河流水質達標存在問題及整改措施魚刺圖
貫徹落實《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的通知》(水河湖〔2018〕314號)、《遼寧省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實施方案》(遼水河湖轉〔2019〕43號),以相關法律、法規、技術要求等為依據,沈陽市目前已完成流域面積1000km2以上的8條河流和4個湖泊管理范圍劃定,11月底完成全市流域面積50km2(含)以上97條河流管理范圍劃定。另外,各縣區還依據屬地管理模式,對管轄權限內的重點河流進行了管理范圍的劃定。相關成果已經完成了審查,多條河流依據劃界成果,正在開展河流岸線規劃的編制。通過劃定河道管理范圍,明確管理界線,設立界樁等,達到河道管理界限明確,邊界清楚,權屬清晰,為規范河道岸線的開發利用提供更加清晰準確的范圍依據,為依法管理河道提供法律依據,有效保障規劃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在劃界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外業測繪工作,提交報告及帶有管理范圍線的地形圖,根據沿線實際情況設置公示牌,管理范圍線上每個控制點處設置界樁,界樁上標明水利標志等。最終將劃界成果歸檔,建立數據庫。
a.建立多維巡河組織體系。多維巡河組織體系以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為主導,由民間組織及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監督隊伍聯合組成,其中各級河長共有2200名,民間組織包括護河員1715名,正風肅紀監督員1973名,志愿者2981名,巡河監督第三方隊伍共有技術人員112名,構成了全方位立體巡河模式。巡河組織體系見圖3。

圖3 沈陽市巡河組織體系
b.制定重點河流網格化巡河體系。繪制網格化巡河責任分區圖,制定河長制巡河工作細則。目前,9個城區巡河網格化系統已建立,并實現了常態化運行。制定了“定格、定人、定量、定責、定線、定時、定質、定論”八項工作原則,從而保證河流管理責任明晰,效果明朗。
c.依托第三方巡河。對市級河長負責的88條河流實行每日巡查、即時交辦、限期整改、重訪復查、催辦督辦工作機制,2020年上半年,累計發現影響河流水環境、水生態等的各類問題92件,均已完成整改。
d.實行數字化巡河。2020年6月1日,沈陽市河長制信息系統正式運行,2200名河長、護河員手機全部安裝APP系統,將問題通過手機信息系統填報,可以自行解決的立即解決,無法自行解決的第一時間上報上級河長解決。6月1日運行以來,共發現和解決問題138件。
2019年,沈陽市開展了一系列圍繞河長制工作項目的實施效果后評估工作,通過對項目實施情況、資金使用情況、實施效果的評估,肯定治河成效,并及時找出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以河流封育項目后評估為例,沈陽市通過劃定河岸緩沖帶,并在緩沖帶內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式,進行退耕封育,封育區非開放段實施封閉管理,封育總面積31.9萬畝,設置隔離措施660km。為及時有效地對項目效果進行系統評估,沈陽市河長辦通過采購咨詢服務的方式,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通過現場測量、內業復核、內容評估、繪制河流封育圖的方式,對封育工作中的圍欄工程建設情況、封育退耕情況及封育后的河流生態恢復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封育建設項目過程、建設質量梳理情況、資金使用情況、項目影響和項目的實現程度與持續能力(見圖4)。

圖4 生態封育后評估內容框圖
通過系統的評估工作,肯定了河流自然封育的成果,形成了清晰的封育邊界,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入河,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以恢復,優質水生態環境和原生態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找到了3個主要問題:?存在封育圍欄工程建設滯后點位;?河流退耕合同簽訂合規,但資金發放滯后;?部分河流存在極少量復耕的現象。提出了兩個建議:?建議改為年初發放補償費,保障工作實施;?建議加強圍欄運行管護和定期巡查,及時修補、加強宣傳,保證封育成果。
沈陽市“十四五”規劃正在編制中,河湖治理仍然面臨部分河流防洪標準不足、生態用水短缺、污染治理缺乏長效性、河湖面積廣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防洪工程標準,治理險工險段;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高效節水,探索生態調水方案。通過岸線利用規劃和水利空間布局明確河湖管理范圍等,為河湖治理“強監管、補短板”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沈陽市河長制體系基本建立,四級河長巡河已成為基層工作日常。充分利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無人機、APP等技術手段輔助巡河,提高河湖監管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及時錄入河湖劃界成果、岸線規劃成果、水利工程空間規劃成果,不斷補充完善全方位巡河技術體系。
隨著市級河長制工作不斷深化,“十四五”期間著重于“找區別、抓重點、解難題、明責任”。河長制技術保障體系應服務于河長辦,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和有效的解決方案,助力河湖長簡化和明確工作重點和流程,使河長制治理及管理保護做到布局清晰、問題明朗、治理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