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青 王予勻
(1.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處,江蘇 淮安 223200;2.江蘇省灌溉總渠管理處,江蘇 淮安 223200)
淮安水利樞紐地處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南郊,占地面積約為3.8km2,工程管理范圍內包含4座泵站、11座涵閘、4座船閘、5座水電站,充分發揮了灌溉、排澇、泄洪、調水、航運、發電等綜合效益。
淮安水利樞紐是60多年來治淮成就的縮影和真實寫照,是淮水東流、南水北調線路上的重要節點,也是“里運河文化長廊”的終點。經過幾代水利人辛勤地開發與管理,淮安水利樞紐逐步形成了水網縱橫、植被茂密、風光旖旎、生態平衡的景觀形象,又因其水利工程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功能復雜、水文化豐厚,2004年7月被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順應新時代水利風景區發展要求,對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深挖景區資源、優化空間結構、拓展景區內涵、整合現有景觀,更深層次、全方面地做好景區現狀提升工作。[1]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維護、管理,在植被景觀、水體景觀、建筑景觀和水文化景觀4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景區范圍見圖1。

圖1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范圍
受益于50多年的工程建設和高標準管理,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內生長有大量植物,種類繁多、長勢良好,景區內常年生機盎然、風光旖旎,見圖2。淮安水利樞紐地處城市邊緣,日常實行封閉式管理,因此景區內的植物景觀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人為破壞較少,有利于植被景觀長久保持。

圖2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淮安站區植被景觀總貌
對景區內植被景觀按照植物種類進行分類統計后可以看出,景區內常綠植物占比為66%,落葉植物占比為34%;在常綠植物中,觀花植物占比為13%,觀葉觀干植物占比為87%;落葉植物中,觀花植物占比為12%,觀果植物占比為4%,觀葉觀干植物占比為84%。具體統計情況見表1,植物景觀分布見圖3。

表1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植物統計

圖3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植物分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中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常綠植物占比相對較高,但是觀花、觀果植物占比均較低,景區植物景觀顏色較為單調。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位于京杭大運河、灌溉總渠及淮河入海水道3條河流交匯處,3條河流均貫穿景區;此外,景區內還有新河、引江河等水系過境。景區內水體分布見圖4。

圖4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水體資源分布
由于多條河流過境,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水體資源極其豐富,水域面積占景區總面積的2/3以上。經過景區的3條主要河流的寬度均在50m以上,因此在景區里既能感受水的靈動、柔美,也能體會到水的遼闊、壯觀。但是現階段水體資源面貌還是以自然樣貌、工程樣貌為主,缺少進一步的規劃、開發。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內水利工程密度大、種類多,工程規模以大中型居多,建筑面貌給人以宏偉、莊重的感覺;這些水利工程在空間分布上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相連,形成了叢島狀的獨特樣貌。景區內建筑景觀分布和各主要工程樣貌見圖5。

圖5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建筑景觀分布及各主要工程樣貌
由于景區內仍有部分老舊工程,且工程維護經費主要用于消除工程的病險和安全隱患,因此部分工程的建筑面貌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景區內的配套建筑和管理設施是以滿足工程管理需求來配備的,與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提升。
經過多年水利工程建設,淮安水利樞紐積累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灌溉總渠被稱為“新中國第一渠”,它的修建與淮河治理緊密相關,工程建成后對根治淮河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杭運河肇始于隋朝,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于2006年,由入海水道建設而建成的大運河立交地涵工程是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最美水地標”。此外,景區在建設過程中還陸續建成了淮河安瀾展館、水泵廣場等水文化展示窗口。
雖然淮安水利樞紐在水文化建設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現有的水文化展示窗口數量偏少、建筑造型的文化氣息不濃厚,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水文化建設。
通過對景區植被、水體、建筑、水文化4方面景觀現狀進行分析后,可以梳理出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現有資源組成結構,見圖6。
從圖6可以看出,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現狀條件較好,作為水利風景區的各方面硬件條件基本成熟,但是存在植被景觀缺乏深度梳理提升、水體景觀未進行親水拓展、建筑景觀亟待整合改造、水文化景觀疏于挖掘再生這4方面的短板[2]。另外,從景區整體結構上來看,由于景區是由多個水利工程聯合組成的,各工程場地分散、邊界不清晰、管理分區不明確,影響了景區總體管理,亟待進行系統性功能分區。

圖6 淮安水利樞紐現有資源組成結構
對于景區現狀分析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需要景區管理單位開展一系列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全面提升景區質量。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本身是工程密度大、種類多、重要性高的水利樞紐工程,必須優先保證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從工程監管、安全防護、污染防治等角度考慮,景區內部分工程核心區域在調度運行期間不宜開放,但是,作為水利風景區,其本身又有著開放、游覽的需求。解決對立矛盾的方法,就是對整個景區進行系統性的功能區劃分,改善景區游覽體驗[3]。
根據景區現狀,結合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和水利風景區游覽需求,可將景區按照實際功能劃分為8類共計10塊區域,在景區北部利用現有景觀、設施和濱水草木,形成工程景觀區、濱水游覽區、管理及科普教育區,并在景區北部唯一的出入口處設置出入口集散區;在景區中、南部利用現有良好的植被、水體、建筑景觀條件,形成較大面積的水文化展示區和工程景觀區;同時,為保證工程運行,設置內部管理區,為方便游客以及增加游覽趣味設置接待服務區和活力運動區。具體景區功能劃分見圖7。

圖7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功能區劃分
通過系統性的景區功能劃分,工程管理區域和游覽觀賞區域有了明顯界限,有利于分類管理,兼顧了工程管理和觀光游覽兩種需求。此外,借由功能區劃分,景區深度挖掘了水利風景區中特有的功能區——工程景觀區和水文化展示區,集景觀觀賞和水利科普、宣傳于一體,為水利風景區增添了獨特的吸引力,是景區重點打造的區塊。
對于景區內的植物景觀,通過現狀分析梳理當前實際情況后,將在此基礎上開展專項提升,重點是提高植被豐富度,在做好原有綠地維保基礎上調整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比例,增添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提升景觀層次,形成四季有花的同時,又具有水利風景區特色的植物景觀[4]。
景區內的植物景觀提升,應遵循相應的植物配置原則:
a.適應性原則。植物選配應結合場地、土壤、氣候等各類實際情況,選用耐風、耐水濕、耐寒、耐鹽堿以及易維護的品種,保證植物長勢。
b.生態性原則。景區對生態保護要求較高,因此選配的植物不能影響現有生態環境或者對景區生態有不利影響。
c.觀賞性原則。選配的植物在觀賞性上應與原有的綠植有所不同,體現不同的色彩,同時宜在水利工程周邊種植,有助于打造開闊的景觀,營造疏密有致的觀賞效果。
在以上植物景觀提升導向和原則指導下,按照功能區劃分,可在景區內重點打造觀賞花林區和彩葉觀賞區。觀賞花林區可以分布在整個景區中,在現有植被中增植銀杏、紅楓、水杉和二喬玉蘭、荷花等花卉,增加葉色、豐富花類,提升景區層次感,具體打造區域和預期效果見圖8;彩葉觀賞區,受制于彩葉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長要求,在景區內只能局部打造,營造節點景觀氛圍,以芒草、落羽杉、三角楓等苗木為主構造暖色區塊,形成芒草地,具體打造區域和預期效果見圖9。

圖8 觀賞花林區打造范圍及預期效果

圖9 彩葉觀賞區打造范圍及預期效果
通過觀賞花林區和彩葉觀賞區的打造,可以有效地豐富景區內的植物景觀,改變以往單一綠色的植被分布,提升景區整體層次感。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內的水體景觀主要以水體的自然樣貌、工程樣貌為主,視野開闊、景致壯觀,但游客無法近距離賞水、嬉水。因此,需要在確保工程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改造、調整現有景觀水域的岸線、駁岸,適當融入可游憩景觀小品,營造濱河觀賞帶,進行親水拓展。
景區北側入海水道附近的濱水游覽區水域廣闊、灘地寬闊,水體景觀和自然景觀均較好,同時多種水鳥、魚類生活棲息在此,富有自然野趣。在此區域內,可梳理堤坡現有植物,結合豐富的水域、自然景觀,打造親水休閑體驗區,疏通與適度開闊場地內原有景觀水面,合理配置濱水植物景觀,提升水體的親水性與觀賞性。具體打造區域和預期效果見圖10。

圖10 親水拓展區范圍及預期效果
景區原有建筑景觀較好,依據功能區劃分,下一階段將著重加強工程景觀區的建筑景觀整合改造,利用原有建筑,在不改變空間布局的情況下,結合景觀營造手段進行改造。
目前,在景區北部的工程景觀區依托大運河立交工程和其標志性的安瀾雙塔,打造出了規模宏大的特色工程景觀區。在此基礎上,管理單位另辟蹊徑,對大運河立交工程進行了亮化改造,營造出工程獨特、宏大的夜景,加之工程周邊地勢開闊,夜晚亮燈時大運河立交建筑景觀效果顯著,逐漸成為當地地標式的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拍照留念。
通過大運河立交工程的范例,管理單位將進一步開拓思路,深挖景區建筑景觀內在潛力,合理整合改造,打造出具有水利工程特色的建筑景觀。
景區在水文化建設方面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也建成了若干標準較高、文化內涵和底蘊較深厚的水文化展示窗口。但是,從景區整體來看,水文化的氛圍仍不夠濃郁,文化深度不夠,需要進一步挖掘。依據功能區的劃分,可以先在水文化展示區進行深度開展,在展示區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平臺,利用原有水利設施,營造特色節點,增加參與性體驗[5]。
近幾年,淮安水利樞紐對若干老舊工程進行了除險加固,景區管理單位抓住機會,在工程建設中融入了水文化展示的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沙莊引江閘利用除險加固工程新建了水文化景墻,在景墻展示區中保留了原工程部分遺址,在體現自身水文化特色的同時展現了工程歷史面貌和水利建設歷程。水文化景墻建成后,受到前來參觀游客的一致好評,既提升了景區景觀面貌,又起到了帶有水利特色的水文化宣傳作用,成效顯著。文化景墻樣式具體見圖11。

圖11 沙莊引江閘水文化景墻
淮安水利樞紐水利風景區順應新時代水利風景區發展要求,從植被、水體、建筑、水文化4方面對景區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了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并以功能區劃分為主導思想,積極踐行植被梳理提升、水體親水拓展、建筑整合改造、水文化挖掘再生這4方面提升重點,力爭將景區現狀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展現出新時代水利工程良好的形象面貌和過硬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