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干旱半干旱區域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的1/3,其中約占19.0%的“人類時代”沙漠,是由人類不合理開發資源造成的。按照干旱指數及水平衡要素綜合分帶方法,我國干旱指數大于3的半干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21.5%[1]。缺水問題是半干旱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何更好地解決或者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地區的缺水問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不斷地努力和探索。全球每年具有巨大的降雨總量,雨水處理不當,極易造成經濟、環境、生態等問題[2]。將雨水資源化合理利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半干旱地區人們所面臨的缺水問題。
關于雨水資源化利用研究,國外較早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3]、低影響開發(LID)[4]、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5]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國內根據現狀相應提出了“海綿城市”進行城市雨洪管理[6]。王思思等[7]對城市綠道雨洪管理進行了探究;蒙小英等[8]分析了雨水基礎設施,并提出了相應的景觀化方法;來海亮等[9]對城市雨水利用技術推廣的難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胡繼連等[10]對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進行了研究;李俊奇等[11]提出了適應我國城市雨水減排的管制措施與經濟激勵政策策略。目前國內雨水資源化利用大多基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低影響開發理念,從政策層面、技術層面及管理層面對模擬城市自然水文循環,實現城市生態宜居的水文環境進行研究,但是對此做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論述較少。因此,本文以灃西新城為例,結合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雨水利用綜合效益進行評價研究。通過明確雨水利用綜合效益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特點,反向指導雨水利用策略的制定與實施,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相關策略,以期為半干旱地區雨水利用以及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
西咸新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建成區之間,是我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同時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的試點城市[12]。本次研究區灃西新城是西咸新區的五大新城之一,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性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具有降雨量較少、水資源短缺、砂質土層較多、土壤滲透系數較大等水文地質特征。區域內多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雨季集中,暴雨極易造成洪澇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研究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550mm,具有半干旱地區水文環境特征,同時相對西北部半干旱地區雨量充足,對于雨水利用效益研究更加直觀清晰。目前,灃西新城部分區域對于雨水利用已構建景觀綠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區以及生態雨洪調蓄系統組合的4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
半干旱地區雨水高效利用面臨錯綜復雜的影響因素,準確把握影響因素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至關重要,需要采取合適的研究方法探尋其中各個因素的主次規律(層次分析法),有嚴格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面臨雨水利用效益難以精確量化的情況,需要采取適度量化的方法研究其影響程度(模糊綜合評價法)。從定性到定量,從模糊到清晰,綜合制定與實施半干旱地區雨水高效利用措施。
1.2.1 層次分析法概念詮釋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組成要素,并依據各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隸屬關系,搭建多層次的分析模型,進而使整個決策分析活動最終轉化為決策方案、目標的重要權值和優劣次序[13]。本研究通過層次分析法對灃西新城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進行分析,計算出各評價指標因子的權重。其步驟主要包括建立層次結構及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分析計算結果。
1.2.2 模糊綜合評價法概念詮釋
模糊綜合評價的目的是解決模糊的以及難以量化的問題,其原理是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考慮與被評價事物相關的各個因素,對其所作的綜合性評價[14]。根據層次分析法分析得出的雨水利用效益各評價指標因子的權重,進一步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評價,相應提出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策略。其評價過程步驟主要包括建立評價對象指標集和評價集、構建評判矩陣R、評價矩陣和權重的合成、得出評價結論。
1.2.3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調查分析海綿城市雨洪管理以及雨水利用相關理論和專家的研究經驗[15],結合城市可持續指標集主題框架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劃分緯度[16],并根據《標準化效益評價》進行梳理歸納總結[17]。為了驗證城市采用景觀學方法后雨水資源化的綜合效益,綜合專家的意見與景觀學相關理論研究,以及參考其他學者雨水資源化景觀學途徑的相關研究,構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入Vague集理論進行有效評價[18]。在此基礎上,選擇復合法建立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綜合效益分析體系AHP模型。
最高層(目標層A)是雨水利用效益評價;評價項目層B包括生態效益(B1)、經濟效益(B2)、社會效益(B3);評價指標層C分別對應為改善生態環境(C1)和涵養水源(C2)、直接經濟價值(C3)和間接經濟價值(C4)、推動城市建設(C5)和改善人們生活(C6);評價因子層D含有17個雨水利用效益評價的因子,見圖1。

圖1 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1.2.4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是以某種數量形式的權衡,對比被評價事物中各種因素相對重要程度的量值。在技術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權重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及合理性。在此次研究中,評價指標權重設定嚴格遵循客觀性、相關性、對比性、范圍性、層次性這5項基本原則。
本文采取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對專家進行訪談及發放調查表,反復研究確定各個評價指標重要性,構成判斷矩陣。為了比較指標層各因素對準則層的影響程度,對層次內的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得出各元素的權重,確定判斷矩陣C=(Cij)n×n。本文通過1~9標度法判斷同一層次上各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見表1)。第二步:列出各評價指標間相對重要程度的判斷矩陣,并計算特征值。第三步: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結合相關數據資料、專家意見及研究者認識,加以權衡后,提出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的權重。第四步:對各評價指標權重值進行一致性檢驗,當CR值小于0.1時,通過一致性檢驗[19]。

表1 1~9標度含義
a.建立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一級判斷矩陣,見表2。經過計算得出最大特征值為λmax=3.004;特征向量為(1.744,0.927,0.329);矩陣權向量為(0.581,0.309,0.110);一致性檢驗:CI=(λmax-n)/(n-1)=0.002,查詢隨機一致性指標RI=0.58;CR=CI/RI=0.003<0.1,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

表2 一級判斷矩陣
b.對于當前層次結構模型,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別作為一個層次進行判斷,稱為雨水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分析體系模型的二級判斷。
建立雨水利用生態效益的二級判斷矩陣,見表3。經過計算得出最大特征值為λmax=2.000;特征向量為(0.667,1.333);矩陣權向量為(0.333,0.667);一致性檢驗:CI=(λmax-n)/(n-1)=0,查詢隨機一致性指標RI=0;CR=CI/RI<0.1,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

表3 雨水利用生態效益二級判斷矩陣
建立雨水利用經濟效益的二級判斷矩陣,見表4。經過計算得出最大特征值為λmax=2.000;特征向量為(1.500,0.500);矩陣權向量為(0.750,0.250);一致性檢驗:CI=(λmax-n)/(n-1)=0,查詢隨機一致性指標RI=0;CR=CI/RI<0.1,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

表4 雨水利用經濟效益二級判斷矩陣
建立雨水利用社會效益的二級判斷矩陣,見表5。經過計算得出最大特征值為λmax=2.000;特征向量為(1.600,0.400);矩陣權向量為(0.800,0.200);一致性檢驗:CI=(λmax-n)/(n-1)=0,查詢隨機一致性指標RI=0;CR=CI/RI<0.1,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

表5 雨水利用社會效益二級判斷矩陣
c.對于當前層次結構模型,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直接經濟價值等6個評價指標分別作為一個層次進行判斷,稱為雨水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分析體系模型的三級判斷。
建立雨水利用改善生態環境的三級判斷矩陣,見表6。經過計算得出最大特征值為λmax=3.025;特征向量為(0.354,0.604,2.042);矩陣權向量為(0.118,0.201,0.681);一致性檢驗:CI=(λmax-n)/(n-1)=0.012,查詢隨機一致性指標RI=0.58;CR=CI/RI=0.021<0.1,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

表6 雨水利用改善生態環境三級判斷矩陣
同理可得出:涵養水源的三級判斷矩陣、直接經濟價值的三級判斷矩陣、間接經濟價值的三級判斷矩陣等5個評價指標判斷矩陣,并通過一系列的計算指標層各指標的權重以及對其一致性進行檢驗,計算得到的CR值均小于0.1,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權重計算結果統計情況見表7。

表7 雨水利用效益評價指標權重
1.2.5 模糊綜合評價分析
1.2.5.1 指標集構建
依據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綜合效益分析體系AHP模型(見圖1),構建評價指標集U,一級指標U1(生態效益)、U2(經濟效益)、U3(社會效益);二級指標U11(改善生態環境)、U12(涵養水源)、U21(直接經濟價值)、U22(間接經濟價值)、U31(推動城市建設)、U32(改善人們生活);三級指標U111(增加生物多樣性)、U112(凈化空氣)、U113(調節小氣候)等17個指標。
1.2.5.2 評價集構建
根據語義學標度分級,將雨水利用效益評價結果分為5個等級[20],評價集合V={v1,v2,v3,v4,v5}={非常好,比較好,一般,比較差,非常差}。為了便于統計和計算,將雨水利用效益主觀評價分別賦值為5、4、3、2、1進行量化,見表8。

表8 評價定量分級標準
1.2.5.3 評價指標單因素評價確定
對灃西新城的雨水利用設施和現狀進行實地調查,并以西咸新區政府相關統計數據和西安市2010—2018年統計年鑒為參考,調查方法為現場訪談和發放問卷。對50位專家和專業人士進行了現場訪談,并網絡發放問卷1000份,經過統計共收回有效訪談及問卷986份,有效率為93.9%。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和對每個指標進行評分,計算各指標因素評價結果,見表9。

表9 雨水利用效益指標評價結果及分值統計情況
1.2.5.4 一級模糊綜合評價
本次研究具有復雜程度高和多因素特征,為了獲得更加準確的整體指標優化綜合評價,故采用加權平均型算子M(°,⊕)進行研究[21]。對照表6和表8,將A1與R1做復合運算以及隸屬度歸一化處理。
改善生態環境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
B1=A1°R1=(0.118, 0.201, 0.681)°

=(0.180, 0.300, 0.368, 0.120, 0.032)
改善生態環境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得分:
V1=0.180×5+0.300×4+0.368×3
+0.12×2+0.032×1=3.476
對Wk與Rk(k=2,3,…,6)做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復合運算以及隸屬度歸一化處理,同理可以得出:涵養水源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2=(0.350, 0.250, 0.175, 0.225, 0)、V2=3.725;直接經濟價值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3=(0.100, 0.114, 0.253, 0.300, 0.233)、V3=2.548;間接經濟價值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4=(0.183, 0.283, 0.317, 0.117, 0.100)、V4=3.332;推動城市建設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5=(0.306, 0.192, 0.308, 0.143, 0.051)、V5=3.559;改善人們生活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6=(0.208, 0.279, 0.142, 0.100, 0)、V6=3.592。
1.2.5.5 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對Ak與Rk(k=1,2,3)做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復合運算以及隸屬度歸一化處理,計算可以得出:
生態效益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
B1=A1°R1=(0.333,0.667)°

=(0.293, 0.267, 0.239, 0.190, 0.011)
生態效益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得分:
V1=0.293×5+0.267×4+0.239×3
+0.190×2+0.011×1=3.641
同理可以得出:經濟效益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2=(0.121, 0.156, 0.269, 0.254, 0.200)、V2=2.744;社會效益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和得分分別為B3=(0.302, 0.230, 0.285, 0.142, 0.041)、V3=3.610。
1.2.5.6 三級模糊綜合評價
對Ak與Rk(k=1)做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復合運算以及隸屬度歸一化處理,計算可以得出:
雨水利用綜合效益三級模糊評價向量:
B1=A1°R1=(0.581,0.309,0.110)°

=(0.241,0.229,0.253,0.204,0.073)
雨水利用綜合效益三級模糊評價得分:
V1=0.241×5+0.229×4+0.253×3
+0.204×2+0.073×1=3.361
因此,灃西新城雨水利用效益綜合評價得分為3.361,根據評價定量分級標準(見表8),灃西新城雨水利用效益綜合評價為一般。綜合統計以上實驗數據,可得雨水利用效益各指標評價得分以及定級,見表10。

表10 雨水利用效益指標評價分值及定級
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得分為3.361分,屬于Ⅲ級(一般)水平。在評價項目層B評價中,生態效益(3.641)和社會效益(3.610)評價得分相對較高,為Ⅱ級(比較好)標準;經濟效益(2.744)評價得分相對較低,為Ⅲ級(一般)標準。在評價指標層C評價中,涵養水源(3.725)、推動城市建設(3.559)、改善人們生活(3.592)評價得分比較高,為Ⅱ級(比較好)標準;改善生態環境(3.476)、直接經濟價值(2.548)、間接經濟價值(3.332)評價得分相對較低,為Ⅲ級(一般)標準。本次調查分析研究中,補充土壤水分(4.400)評價得分最高,效益表現最佳;節省市政投資(2.400)評價得分最低,效益表現最差(見圖2)。
生態效益評價數據顯示,補充土壤水分評價分值(4.400)最高,其效果最佳,凈化空氣評價分值(3.100)最低,雨水利用生態效益整體表現比較好(見圖2)。雨水通過自然途徑綠地和人工措施透水鋪裝設置,實現自然下滲,能夠很好地涵養地下水源以及使土壤水分保持在比較高的含量。綠色植物的增加,為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調節了城市環境小氣候,打造了城市宜居環境。由于目前城市空氣污染源較多,綠地和植物在城市面積中占比相對較小以及后期管理維護缺失,因此,雨水利用生態效益在凈化空氣方面表現不明顯。
經濟效益評價數據顯示,其促進創新產業評價分值(3.400)最高,節省市政投資評價分值(2.400)最低,雨水利用經濟效益權重相對較高,然而整體表現一般(見圖2)。隨著國家雨水利用相關政策的出臺,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模式,景觀用水和生活用水部分用處理達標的雨水進行替代,減少了洪澇的發生,同時,節約了人們日常生活自來水用水開支。通過一系列對雨水的收集處理,大大改善了城市河流、湖泊等水體水質,優化了水環境,帶動了周邊商業、地產、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由于雨水利用高效資源化在當地尚處于初級階段,市政關于雨水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相應市政投資費用較高。因此,前期節省市政投資評價處于比較差,甚至出現“反增長”現象?,F代農業技術創新以及專項投入資金的不足,高效農業的發展仍需大量精力和資金的投入。
社會效益評價數據顯示,補充地下水和節水意識教育評價分值均為(3.900)最高,處于比較好的狀態,減少洪澇災害評價分值(3.100)最低,雨水利用社會效益整體表現比較好(見圖2)。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實現了對城市地下水的補充,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效果尤為明顯。雨水利用技術、政策、法規等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大大促進了人們節水意識的養成和參與雨水收集利用的積極性,進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城市雨水利用基礎設施處理雨水規模和總量有限,在減少洪澇自然災害和減輕城市排水壓力方面,表現效果處于一般標準。
通過定性化分析和定量化評價的調查研究,對半干旱地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雨水利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現狀進行分析評價研究,總結雨水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指導雨水收集利用生態措施、經濟措施以及社會措施的制定與實施,促進城市及社會可持續發展。針對以上分析研究,針對半干旱地區雨水高效利用提出以下建議。
3.1.1 增加自然途徑
城市雨水自然下滲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綠地來完成的,城市綠地的建設直接影響著雨水高效收集與利用。綠地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釋氧固碳,對降低碳足跡以及碳氧平衡起著重要作用。植物具有很強的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能力,生長良好的草坪綠地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每平方米每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g,將一個人1h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只需要25m2草坪。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和提高質量,能夠更好地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態棲息地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植物配置選擇方面優先考慮本土植物,以便實現較高的存活率和便于管理維護,同時,可以適當采用適宜當地水文環境生長的外來樹種,提高雨水利用景觀觀賞性;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對集蓄雨水水質進行凈化,保持良好的生態效果。采取增加綠地、植被等自然途徑作為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生態措施,對雨水資源化利用、降低碳平衡及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意義重大。
3.1.2 加強人工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說明城市生態效益實現最大化,后期的管理與維護至關重要,尤其干旱半干旱生態脆弱地區的雨水收集與利用對后期的管理與維護要求更高。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在方案、施工圖設計、驗收等階段增加雨水利用措施的審查,保證其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并達到雨水利用生態措施的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后期管理與維護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制定管理計劃與維護標準,實現實施到人、責任到人。
3.2.1 創新多用途用水
雨水徑流污染程度直接影響河流治理以及雨水回用,傳統水環境采用的“末端治理”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模式,現代水環境治理需要轉變為“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全過程防控水污染的治水模式,水質處理使污染物含量達到一定百分比的削減后,才可排入下游天然河道或者水體。降雨前期盡可能通過生態植草溝、生態滲水池、人工濕地及雨水儲集罐等設備和設施對雨水進行自然下滲和收集,以“產生在當地、留置在當地、利用在當地”為原則,降低雨水徑流排入城市管網及對城市河流的污染。降雨中期進行雨水收集,經過過濾、沉淀等簡單處理進行存儲,可以滿足景觀綠化的用水需求以及節約用水開支。降雨后期雨水大量被排入城市雨水管網,甚至隨著雨水管網直接排出城市系統,造成雨水資源的浪費。通過雨水管網對雨水進行收集,進而經過統一處理后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分級處理,經過簡單初級處理達到市政水質要求,可用于市政建設用水;經過多級深度處理,達到生活水質要求,可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用水。
3.2.2 構建怡人水環境
雨水收集與利用管理以建設宜居城市、增強城市彈性與適應性及創造環境友好型城市水文環境為目標,力求通過綜合的水文循環系統管理,采用雨水花園、生物調節池等可持續雨水設施處理降水、暴雨等各類水源,加強雨水收集與利用效益及增加其經濟效益。人都具有親水性,生活中對于舒適怡人水景的需求不亞于對植物景觀的需求,提供怡人的水環境,對于“宜居城市”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雨水徑流經過植物的過濾,匯集到河流、水池等城市水體設施中,再經過水生植物以及特殊處理凈化水質,最終形成良好的水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城市水環境周邊商業、地產等行業的發展,通過周邊行業經濟的發展,反過來會促進水環境的建設投入以及合理性開發,兩者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3.2.3 發展高效農業
雨水資源合理化高效利用,是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綜合效益最佳的高效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灌溉是農業用水的主要方式,雨水經過一系列收集與處理,達到灌溉用水水質標準,將雨水資源與現代農業相結合,實現雨水資源循環經濟生態利用模式。對于半干旱地區雨水資源用于農業用水可采用滴灌和節水型噴灌技術,做到節約用水、科學用水,實現雨水資源用于農業效益最大化,促進當代高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1 改善下墊面
城市中存在大面積的下墊面硬化,暴雨發生時,雨水很難通過其進行下滲,極易造成洪澇災害以及增加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針對大面積硬化的下墊面,在合適的位置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混合料、透水磚等透水材料進行建設,增加設施滲透性,能夠很好地降低雨水徑流系數,補充地下水。在城市建設中,優先考慮自然下墊面生態設計,硬質材料與軟質材料相結合的方式,雨水高效處理的同時考慮其景觀效果。
3.3.2 完善政策法規
雨水利用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對于雨水資源高效利用實施與推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強建設中的雨水利用設施監管力度并完善相關考核評估制度,明確雨水利用設施管理機構,加強雨水利用工程階段性檢查以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評估,助力雨水資源高效利用實施推進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制定雨水利用相關經濟獎懲政策,對積極進行雨水利用的公司或個人進行適當的財政方面補貼;相反,對不進行雨水利用的公司或個人收取一定的雨水排放費用,按照雨水徑流污染物負荷或者硬化面積大小進行核算,建立雨水排放收費制度,以提高人們對雨水利用的積極性,實現雨水資源高效利用良性發展。
3.3.3 鼓勵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雨水高效利用相關政策制定與實施,是全民積極參與雨水利用行為活動的基礎和強有力的保障。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雕塑、特色水體、娛樂設施等景觀小品與雨水收集與利用理念相結合,使雨水收集與利用實實在在發生在人們周圍,讓人們能夠“看得見,摸得到,學得會”,促使人們“想去做,積極做,愉快做”。社會各組織和團體加強雨水資源高效收集與利用的宣傳工作,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雨水的收集利用,并提高節約用水意識,實現生態可持續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
雨水全面高效利用理論技術體系仍然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雨水利用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當下雨水高效收集與利用通常以生態建設為基礎,而忽視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來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灃西新城雨水利用效益進行評價研究,發現雨水利用綜合效益以生態效益為優先,經濟效益為基礎,社會效益為目標,三者相互促進以及相互協調,才能實現雨水利用綜合效益最大化。針對研究發現的雨水利用存在的不足,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3個方面,提出半干旱地區雨水高效利用措施以及策略。在雨水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定量分析中,指標的選取和方法處理仍然可以繼續改進和完善,以提高雨水利用效益評價的精確度。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以及各學者堅持不懈的探索研究,雨水利用綜合效益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最終實現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