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晶
戰略型創業關乎生死、追求成長。生死源于戰略,戰略以競爭優勢為導向,以爭求贏,如《孫子兵法》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背砷L則源于創業,創業以機會開發為導向,以不爭求新,就像孟子主張的,“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開創的新事業要能繼承傳續。
因此,戰略型創業從本質上是出生入死的企業成長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由生到死的封閉路段,而是向死而生的永續循環。
不過,在向死而生的永續成長方面,人卻活不過樹。2020年初科學家發布了千年銀杏長壽秘密的重磅研究成果,《科學》雜志對此發表了名為“銀杏如何長生不老”的評論文章,第一句開宗明義:“長壽問題上,樹秒殺人類”。雖然企業是個經濟主體,但也像樹和人一樣,與組織生命周期和環境變化抗爭著,在向死而生的過程中追求健康長壽。那么,被譽為“活化石”、原產于中國的長壽樹銀杏,能為戰略型創業帶來什么啟發呢?


樹高千尺不忘根。銀杏是深根性樹種,主根和側根都粗壯發達,根系延伸幅度廣,細根比例多,而且無論小苗還是大樹,當根尖被切斷后,能夠迅速形成發達側根根系甚至替代性主根。這樣的深根不僅促進樹干生長,還能抵抗大風,有報道稱十二級臺風也沒撼動銀杏樹。
戰略型創業的根基,不是戰略打法或創業模式,而是深藏二者底層的資源基礎(見圖1)。戰略型創業之所以在本世紀開始受到關注,原因之一在于互聯網和技術創新加劇的不確定性情境下,企業希望能整合戰略的競爭優勢、創業的機會開發,讓成長既有規劃又能創新。但是戰略和創業的行動方向并不相同,不過二者有著相同的管理根基即資源。企業本質上是在特定管理框架下的資源組合,無論多元化的產品,還是創新型的模式,都建立在資源配置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企業想要通過戰略型創業成為參天長壽樹,需要先像銀杏一樣打造縱深寬厚的資源根基。
對此,戰略型創業的資源根系需要關注三件事:一是明確主根資源。主根是大而明顯的初生根,向地而生。對企業成長而言,主根資源具有戰略意義,比如技術和人力等資源,是競爭優勢的源頭,需要持續縱深的發展。二是拓展側根資源。側根是從根組織內部次生的分支根,呈現橫向的寬幅延伸。側根資源具有創業屬性,以機會為導向,就像銀杏側根“喜肥”一樣,能夠觸類旁通、延展四方。三是加強資源聯結。無論主根和側根,整個根系想要深厚,須避免無序、建立聯結,并在生長中不斷壯大。因此,管理者在根據情境變化動態配置資源時,要重視戰略性資源和創業性資源的聯結,讓資源網絡由少到多、由近及遠、由點及面。
銀杏樹形挺拔高大,樹齡綿長卻不顯老態。最新研究發現,銀杏通過細胞分裂和物質合成提高樹干密度和強度,同時,通過關鍵基因的持續表達和重要代謝物的日積月累,不斷增強樹體抵抗力和韌性。雖然成長和老化是生命的一體兩面,但科學家發現樹齡千年銀杏在整體上仍處在健康的成年狀態,始終保持青春活力、尚未步入衰老階段。
如何讓企業長壽且永葆年輕態,也是戰略型創業所追求的,而強韌的能力結構正是戰略型創業行動的主干(見圖2)。強,意味著獲取競爭優勢的戰略能力堅實,通過組織嚴密的動態競爭,使成長收獲高回報。韌,代表著應對危機的創業能力靈活,通過創新和風險承擔,把危機變新機,讓成長行穩致遠。駕馭強韌兩股力量的是領導能力,通過在企業建立戰略型創業機制,激發和引領全員的戰斗力和創造力,從而讓組織充滿活力、抵抗風暴、遠離衰老。

針對這3種能力,組織結構設計需要關注三個維度:
一是系統性:戰略是一套企業政策,動態競爭戰略也有其規范和規律,正如銀杏成長雖有高低、粗細、快慢變化,但樹干結構是統一嚴密的,因此戰略型創業離不開系統性的組織主干。比如中臺戰略和阿米巴模式,其新意和特色背后,依然是系統性的組織結構設計,前者提升前、中、后三臺整體效率,后者實現個體、團隊、組織三層面最大價值。
二是協同性:創業是不確定性情境下快速行動的機制,戰略型創業需要組織與環境變化高度協同。因此,結構設計要避免剛性、突出柔性,通過打開組織邊界為機會開發提供更廣闊空間。樹看似安靜,實則暗潮涌動,從地下到天上時刻在與外部環境交互;相反,一些看似忙碌的企業卻可能固步自封,甚至用過去成功的標準畫地為牢,從而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動向喪失警覺性,錯失創業機會。
三是耗散性:戰略型創業組織結構具有耗散性,企業與外界交換著物質和能量,那些多層次、多組分要素在非平衡態下從無序轉變為新的有序結構。“熵”反映了系統無序水平,領導者須謹防組織熵值的增加,通過“熵減”讓企業得以成長延續。這些物理領域思想已影響了華為任正非和亞馬遜貝索斯等在內的企業家,他們通過戰略型創業決策和組織機制設計,實現組織“熵減”,激發企業活力。
銀杏樹的枝冠簡約,四季皆美。樹枝包括主枝、側枝和細枝,樹形有杯形、開心形、圓頭形等多種類型,精品樹形具有層次分明、沒有偏冠、樹冠飽滿、美觀大方的特點,而且銀杏在不同季節各有獨特之美,春天發芽抽枝,夏天綠葉成蔭,秋天金黃浸染,冬天凜然颯爽。蘇軾曾用“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來贊賞銀杏之美,把圈圈點點的銀杏果實(白果)視為銀杏寫的好文章。
戰略型創業也需要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讓根系資源和主干能力最終成長出豐碩業績。戰略型創業的枝冠就是機會價值。之所以這樣定位,在于戰略型創業的行動方向旨在開發機會、創造價值,這與以競爭優勢為指向的創業型戰略明顯不同:后者把創業作為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側重業務層面的戰略;而前者即戰略型創業則是將戰略過程嵌入創業全周期,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來推動創業進程。因此,戰略型創業的落腳點不在于戰勝競爭對手,而是創造機會價值。
為此,戰略型創業的秀美枝冠可以梳理出如下三個層次:以機會價值為心、以商業模式為形,以創新產品為物(見圖3)。
其一,機會價值為心,意味著戰略型創業要瞄準市場、聚焦用戶,以問題為導向,把市場需求和用戶問題作為突破口,明確機會開發方向,讓組織資源和戰略能力由此升級,開新枝、出強枝,創造更多機會價值。
其二,商業模式為形,意味著戰略型創業要把機會價值外化為商業模式,雖然商業模式類型多樣,但也需謹防出現與差等銀杏樹形一樣的缺點:層次不清楚、主枝有彎曲、枝條不規則、樹冠有偏沉。換言之,商業模式要形成清晰完整的價值識別、傳遞和實現的邏輯鏈條,價值要素不雜亂、結構有層次、演化有規律。


其三,創新產品為物,意味著戰略型創業要把創新產品作為成果,讓商業模式落地和開花結果,精準定位用戶價值,提供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收獲機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價值。比如不少企業領導者以“產品經理”定位自己,其實這并未窄化他們的作用,相反卻反映出創新產品的戰略型創業淵源:內部資源起始,組織能力承接,機會價值轉向,商業模式合力。
除了樹根、樹干、樹冠,銀杏長壽的秘密還潛藏在很多地方。對戰略型創業而言,資源的深厚根基、能力的強韌主干、機會的秀美枝冠(見圖4),也不是永續成長的全部。銀杏還有兩大特點:漫長的生長時間、廣闊的生存空間。銀杏生長緩慢,從栽種到結果二十余年,盛果期約四十年;銀杏生存容易,除了鹽堿地,大江南北均宜種養,耐旱且對土壤肥力反應靈敏。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企業成長也需要慢節奏、低起點呢?
是唯快不破,還是慢工出細活兒?是人定勝天,還是安時處順?這些看似對立的表述背后也許并不矛盾,戰略型創業者有必要反思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觀念,讓企業永續成長能與時空情境融為一體。
進一步而言,戰略型創業是時空情境下的復雜適應性循環過程,從內循環和外循環到超循環(見圖5)。內循環是指從根基、主干到枝冠的生長周期,企業資源如何轉化為組織能力,競爭優勢如何轉向至機會價值,商業模式如何落地成為創新產品,價值回報又如何反哺資源基礎,這些復雜性要素不是按部就班或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快速精益的內循環實現積累和精進。
外循環則指根基、主干到枝冠與環境的交互周期,如何在不確定情境下日新月異,又能在年復一年中保持定力,不僅要吸收外部資源、增強核心能力,同時還要通過外部驗證確立競爭優勢、創新機會價值,這些適應性過程需要通達開放的循環實現共生演化。


相比較科學家高精尖的研究發現,銀杏還有一條長壽秘密老百姓更為熟悉:渾身都是寶。銀杏好看,可以觀賞;好用,可以防護和綠化;經濟,可以匯材;健康,可以入藥和養生;甚至還寄托著社會文化和信仰。這樣的寶樹,一定也會得到保護;越長壽,越被珍護;反過來,長壽寶樹的貢獻也就越多越持久。
一些研究在達爾文自然選擇說基礎上,驗證了生物有機體之間存在利己和利他、競爭進化和合作進化的復雜關系。這么看來,銀杏長壽的原因不只來自自然科學,還藏有利己利他、與人為善的智慧。
因此,義利兼顧也是戰略型創業的應有之意,重視倫理責任的領導者才有可能帶領企業在更久遠的未來、更廣闊的空間活下去、活得好。
對此,企業家精神有必要成為戰略型創業領導者的必修課。除了戰略中的競爭多贏與合作、創業中的價值共享和共創,企業家精神還需要領導者超越戰略和創業范疇,從一隅一時放眼全局萬世。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2017年發布的文件對企業家精神做了概括: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這三十六個字九個詞既有愛國奮斗的高度,有戰略型創業的創新發展力度,還有倫理責任的溫度。尤其在共克時艱的進程中,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對領導者帶領企業攻堅克難、健康成長非常關鍵。
基于戰略型創業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業生態系統關系如圖6所示。
雷軍曾在2014年寫了一篇《總要有人先種樹》的文章,談了建小米生態鏈的決心。文中提到一個常見現象,“因為大伙兒都不太樂意自己先埋頭傻出力栽樹,但讓后來人一起乘涼。畢竟,跟著別人沾光才是最合算的事?!?/p>
但雷軍也和許多企業家一樣在反思、行動和呼吁:“但總得有人先栽樹是不是?”“面對這個全新的產業機會,小米愿意帶個頭,推動新行業生態鏈的建設?!薄叭袠I的有志之士,我們一起來栽樹吧!”希望更多企業家能投身這樣的“植樹造林”,讓戰略型創業建立的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企業與社會、當下與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