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
中國是全球農業大國。具體來講,中國人口在世界占比約為1/5,玉米、小麥、稻米等最重要的農作物在世界占比與人口占比類似,將近20%。
同時,中國也是養豬大國。中國的豬肉產量占全球的44%,意味著中國人吃豬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但在其他產品的產量上,例如牛肉、雞肉、牛奶、油籽作物,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當然非常重要—在人類所有的需求中,吃飯是最重要的需求。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而言,農業雖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一條富裕之路。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從相對貧窮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之后,其農業在整個GDP的占比都會越來越少。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農業占比約8%,印度的農業占比要比中國高很多,這可以用經濟發展的速度來解釋—中國的發展比印度快。1990年,中國的農業占比與印度還比較接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農業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從改革開放初的30%降到了現在的8%左右。
在中國農業到底好不好做?我們的結論是:中國非常不容易做農業,更不適合做大農業。
原因很簡單,其實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不適合大農業:
第一、土地資源
農業需要土地,但中國盡管耕地總量大但人均耕地少:中國有一個“18億畝耕地紅線”,算下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0.08公頃,系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0.49公頃)的1/6。就土地資源而言,中國的自然稟賦實際上非常不充足。
第二、水資源
先看淡水資源:中國占全球20%的人口,但只擁有世界6%的淡水資源,因而水資源也不充足。
再看用水情況:2019年中國使用水6 02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使用3 682億立方米,大概60%的淡水都被用于農業。所以,中國發展農業的一個剛性限制條件就是水資源的缺乏。
第三、氣候資源
中國的氣候資源也存在很大問題,比如西部、北部、西南部等等,很多地方并不適合發展農業。
縱觀農業發展,一方面是農業在GDP的占比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是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飽。
如果沒有畝產量的提高,中國的糧食可能面臨短缺。那么,這么高的產量、產值是從哪里來的?
根據研究,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良種貢獻率,也就是通過生物技術獲得良種,約40%;另一個是化肥貢獻率,約50%,我們使用的化肥越來越多。
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每畝地的化肥使用量在全球已經很高了,所以未來化肥的發展空間可能就很小。將來農業的生產率增長還是要來自于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良種的改良。
如果周游全球,可能會發現不同地方的人高矮胖瘦都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身材差別?其實與各個國家的飲食結構有巨大關系。
首先,美國身材肥胖的人數眾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吃得多—美國人均熱量攝入量約每天3 700大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日本人身材普遍偏瘦,原因也在于熱量攝入,日本人均熱量攝入約每天2 700大卡。
再看中國,解放初期,1961年中國人均熱量攝入量只有1 500大卡,我們小時候甚至是我們父輩年輕時都很瘦,因為當時吃不飽。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目前人均熱量攝入已經達到了全球發達國家的水平,跟韓國、英國差別不大。
這其實是中國農業整體發展的結果,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第一、水果,相較于1965年,目前中國人的水果消費量增長了20倍;
第二、水產,當前消費量較1965年增長了16倍;
第三、牛奶,消費量增長了12倍;除此之外,肉類的消費量較1965年大概增長6~8倍。
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越來越趨近于西方發達國家。全球市場對于中國的飲食非常重要。往前看,當經濟繼續往上走、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時,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還可能有哪些改變?
我們可以跟發達國家稍作對比,相較于美國,盡管我們目前的生活已經改善良多,但如果繼續向前走,還有兩個方面相對欠缺:一個是中國人喝奶相對較少,另一個是雞肉消費較少。
或許我們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差異較大,但即便將中國與日本、韓國比較,也會得出類似的結論。亞洲人與歐洲人、美國人的主要差異在于對魚肉的消費。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結果?
首先要理解養殖業是怎么回事。為什么牛肉那么貴,而一般來說雞肉、雞蛋相對便宜?因為在養殖過程中糧食轉化為肉食是一個昂貴的過程,而且轉化效率參差不齊。牛肉之所以最貴,是因為糧食轉化的效率最低,只有3%的能量可以轉化為肉食;豬肉次之,轉化效率約9%;而雞肉的轉化效率為13%,雞蛋、牛奶則可以達到17%。
因此,就能量轉化的效率而言,未來雞肉在中國的前途廣闊。
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并非一成不變。1960年美國人最愛吃的是牛肉,此后將近60年牛肉的占比越來越低,而替代牛肉的就是雞肉。
目前,美國雞肉的人均消費量比牛肉高出50%左右;而反觀1960年,牛肉的人均消費量是雞肉的2倍。導致這種變化,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健康指數。雞肉的健康指數相當高,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第二,轉化效率。前面講到雞肉的轉化效率是牛肉的4倍,也就是說,雞肉的生產成本可以達到牛肉的1/4。
農業里面到底還有哪些機會?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任何一個產業都有一些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從長期來看,幾乎所有產業都有三個核心的決定因素:技術、渠道、品牌。
如何在農業產業鏈上尋找機會?如果能找到產業鏈上的一個或者多個節點,動用資本產生快速的規模擴張,那么這些節點上的機會是最大的。
中國的農業與西方的農業不同。在中國的概念中,農民是“小農”,西方的農民并非“小農”,而是農場主在運營一個企業。
其實,中國的農業發展目前有很多機會,其中之一就是將“小農”狀態變成一個工業化、可復制、可規?;纳a的模式,可作為的空間很大。
中國農業的發展有四個趨勢:
第一,隨著中國經濟向前發展,農業的占比會繼續下降。目前農業的GDP占比約8%,未來還要再降80%左右,這是一個大趨勢。
第二,中國農業正在經歷工業化取代小農經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誕生很多可規模化、可動用資本的企業,例如以下兩個方向:
1、養殖業??萍紝⒋呱鲈S多體量龐大的優秀企業,這個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2、農業物流。過去除了農業生產,農業物流也是小農經濟,未來農業領域會誕生一批工業化的大物流企業。
第三,消費升級。
最有增長潛力的可能是禽類和奶制品,中國這兩個種類的消費占比目前仍比較低。
第四,從長期來看,農業一旦規?;院?,整個產業都會跟發達國家趨近相似,即科技、品牌、渠道將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尤其是科技,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仍然是科技,其中蘊藏著巨大價值。
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化與升級,里面存在非常多的機會。技術、信息、數據,是新農業尤其重要的一個特點。
為什么說農業在“巨變”?因為中國的農業實際上正在同時進行工業化、規?;托畔⒒?,這種局面從未發生在其他國家,他們的規?;?、工業化可能早已完成,現在只是需要進一步的信息化,而中國農業面臨的是三項變革同時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