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芳 王夢雅
摘要:外賣行業在農村地區迅速擴張,具有較強的滲透力,但由于平臺質量發展緩慢、配送監管缺失、法律保障不足和監管技術落后等在生產環節和配送環節都暴露出了食品安全問題。針對農村外賣食品安全監管短板,構建以互聯網和消費信息為基礎的線上監管平臺,完善以“食安封簽”和外賣定位為載體的配送監管模式,打造以消費者、企業和網絡媒體為多元主體的社會監管機制,最終實現以網治網、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的監管格局,為改善農村外賣食品安全監管現狀提供方法思路。
關鍵詞:農村;外賣;食品安全監管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陸續興起,方便快捷的線上點餐方式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一二線城市外賣市場逐漸飽和,外賣行業到農村地區孕育發展,形成了新的消費群體。同時,農村外賣食品安全問題也逐步凸顯,無證經營、生產環節衛生不到位、配送環節二次污染等問題頻發。與傳統餐飲銷售模式相比,網絡訂餐技術含量高、數量發展快、銷售隱蔽性強,給政府監管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在提高政府監管技術、落實配送監管措施和推動社會監管參與等方面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幫助農村外賣構建形成安全生產、監管有度的良好局面。
1.1 生產環節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農村餐飲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低,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在原材料采購、保存等方面操作不規范。網絡訂餐模式增加了生產經營的隱蔽性,部分商家逐末忘本,線上廣告營銷做足了面子,線下卻大大縮減成本,生產環節加工場所簡陋、衛生環境惡劣,逐漸弱化成“隱蔽的角落”。一些外賣商家利用監管漏洞偷工減料,采用劣質食材、簡化加工流程,按照“低成本、高產出”的生產方式獲取高額利潤。調查發現,外賣餐飲中普遍出現大腸埃希氏菌等微生物污染,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飲食安全。
1.2 配送環節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
外賣配送環節增加了二次污染的風險,配送餐中有害微生物檢出率較高,食品衛生狀況不容樂觀。配送過程中非正常開啟、混合配送導致交叉污染等現象都會影響食物的安全性。外賣配送的包裝盒同樣存在有害物質轉移的風險,研究顯示,塑料包裝材料中的增塑劑DEHP具有高遷移毒性,紙質包裝材料中的增粘劑進入人體后會對DNA產生破壞。農村外賣商家為了節約成本,普遍使用劣質餐盒,加劇了有害物質轉移的風險。
2.1 新興起步階段質量發展緩慢
根據CNNIC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達9.40億,占全球網民的20%。城鄉數字鴻溝持續縮小,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2.3%。網絡電商發展迅速,2020年上半年銷售規模已超過社會銷售總額的25%,其中外賣用戶達4.09億,占網民整體的43.5%。外賣市場逐步由城市向基層下沉,農村外賣處于發展初期,以提高交易數和覆蓋率為主,忽略了品質打造。餐飲外賣作為農村新興產業,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追利性,刺激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源共享這塊“大蛋糕”的同時,形成了數量多、質量差的“數質反差”局面。農村外賣行業中的不安全因素復雜,外賣平臺在市場探索初期對商家的約束不嚴格,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外賣商家食品安全素質低,誠信經營意識和自律意識薄弱。農村外賣市場的平臺約束力和行業自制力呈現雙向制約,出現數量發展快、質量發展弱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2.2 外賣配送環節安全監管缺失
外賣食品的流通方式較特殊,消費者通過線上訂餐并享受上門配送服務。外賣行業發展初期,以電話訂單為主,實行自營配送模式,隨著網絡平臺和物流配送團隊的壯大,“美團”“餓了么”等App應運而生,專業的配送團隊逐漸占據了市場。但目前農村很多餐飲店仍然采用傳統的配送模式,由商家自身承擔外賣配送工作。自營配送環節與線上銷售環節相脫節,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配送時效性和規范性難以保證。以互聯網和眾包物流為基礎的新型配送模式逐漸發展,提升了外賣配送效率,但仍不能解決配送環節監管缺失問題。而且眾包物流對配送人員的審核簡單,入職門檻低,導致外賣騎手在配送能力和安全意識上存在較大差距。
2.3 外賣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不足
外賣行業的入駐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但有關法律在食品安全的保障方面仍顯不足。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美團”“餓了么”已包攬近95%的外賣市場份額;2019年外賣交易數量較2015年呈4.5倍增長。農村外賣市場廣闊,“百度外賣”“淘點點”等App不斷躋身外賣行業,形成逐底競爭的局面。外賣平臺通過吸引商家入駐增加平臺銷售的多樣性,追求數量的背后引發了質量問題,導致許多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的“幽靈商家”出現。《食品安全法》中賦予外賣平臺的監管責任沒有得到重視,商家注冊門檻低,資質審核不嚴格,導致外賣市場魚龍混雜,食品安全環境混亂。《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在實踐中暴露出分散性和不全面性,存在多級標準和多頭監管問題,嚴重制約監管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線上宣傳、線下配送等環節尚未形成成熟的法律標準,信息的真實性和食品的安全性缺少硬性維護,安全監管仍存在漏網之魚。
2.4 政府線上監管技術落后
網絡訂餐拉大了信息不對稱差距,造成監管失靈。外賣食品被掛在互聯網上,商業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安全信息卻被美化甚至阻斷。消費者和監管部門不能眼見為實,虛假廣告頻出,對消費具有誤導作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技術落后,以線下監管措施為主,線上監管技術尚不成熟,線上工作線下開展表現出局限性。農村外賣生產規模小且分布散亂,在監管資源上,缺乏人才、技術和設施支撐,難以實現點對點排查,存在偏遠地段漏查、不查;在信息整合上,多平臺競爭發展影響政府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效率,需要整合的信息量大,且存在刷單現象,影響信息準確性;在消費維權上,消費者習慣以評論或電話的方式與商家溝通,降低了政府監管的參與力度。
3.1 構建農村外賣食品線上監管平臺
外賣作為互聯網發展的產物,食品安全監管要順應行業發展的方向,構建線上監管路徑。監管部門要發揮好信息整合和信息傳遞作用,對各個平臺的食品安全數據進行篩選,形成多維度、高準確度的數據庫,并依托線上信息公開系統,向消費者實時共享外賣食品安全信息。農村外賣平臺存在無序競爭,必須通過線上監管推動行業發展規范化,推動互聯網和安全生產相結合。按照獎懲激勵機制,在線上監管平臺開展分類施教,獎懲分明,尤其要注重對不法商家的處置,通過拉入黑名單限制其生產經營。線上監管平臺要發揮好“智慧網”“健康網”作用,為農村外賣市場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目前,“口碑”“美團點評”“大眾點評”等App圍繞用戶服務體驗建立消費大數據,農村外賣線上監管平臺可以立足于現有數據基礎,提升榜樣外賣商家的影響力,促進良性商業生態循環,打造成為更具權威性的外賣食品安全指南。政府部門要樹立“店小二”形象,總結外賣平臺運行規律,以消費訴求為核心,構建互聯網思維下的外賣食品線上監管模式,為消費者決策提供依據。
3.2 完善農村外賣食品配送監管
針對配送監管難問題,上海市推行的《上海市餐飲外賣食品安全封簽使用管理辦法》提供了思路。目前“食安標簽”已發生了三次變革,從最早的一次性不干膠,到黏貼性外賣小票,現在又推出了集物聯網IOT和移動互聯網于一體的智能電子封簽,通過線上掃碼追溯外賣封簽和解封的時間、地點,實現配送過程監管。借鑒上海市的做法,以小封簽代替人力,實現配送過程監管,可以避免外賣配送過程中非正常開啟、二次污染等情況的出現。針對配送效率低問題,配送團隊的建設是關鍵,以事前審批為基礎,提高入職門檻,嚴格剔除有不良記錄的配送人員;以事后培訓為保障,積極探索新型服務模式,培育安全意識強、執行能力高的配送團隊。針對配送流程透明度低問題,編織互聯互通的信息網,將配送員信息和外賣定位信息進行云共享,確保消費者能實時跟蹤外賣配送狀態,實現配送流程可視化。同時增強反饋服務,提高消費者的參與度,打造配送過程監管、配送結果評價、配送問題解決一條龍服務。針對配送包裝質量差問題,制定嚴格的食品包裝質量安全標準,確保包裝的穩定性和適用性,避免外賣在運輸過程中與食品發生不良的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的轉移。
3.3 構建農村外賣食品安全社會監管機制
外賣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多元主體,要構建以消費者、企業、媒體為基礎的社會監管機制,強化多方主體聯動作用,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多向保障。消費者在外賣市場中具有最大話語權,目前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方式為協商、申訴、仲裁,參與基礎建立在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后,對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作用幾乎為零,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監管機制,加強外賣食品安全事前監管。監管部門要帶動農村群眾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鼓勵群眾主動揭發問題,促進外賣行業健康發展。食品安全環境要穩定,外賣平臺也要發力,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完善資質審核,幫助行業實現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型。除此之外,新媒體在傳播食品安全信息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搭建網絡橋梁縮小信息差距,提高群眾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話語權。突破政府“家長式”監管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監管機制有助于解決政府監管盲點問題,實現“1+1>2”的蟻群效應。
針對農村外賣食品安全現狀,要積極打造外賣食品線上監管模式與外賣行業線上訂餐模式相適應,引導商家誠信經營、安全生產;推行使用“食安標簽”,加強配送人員管理和包裝使用管理,打造可視化配送監管;充分發揮消費者、企業和媒體的監管作用,促進形成互相督促、互相制約的網絡監管格局,使監管合力得到最大發揮。
作者簡介:
李軼芳(197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和公共決策;
王夢雅(1992-),女,湖南工業大學碩士在讀,專業方向:區域發展與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