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時間

從出生起,有些人似乎就注定了要比別人優秀。回想一下你還是一個孩子時,剛剛學會寫字、踢球或畫畫,你逐漸掌握規則、取得進步并覺得有點意思了,但當你環顧周圍的人時你會注意到,在你的朋友、同學或同伴中,總是有那么一到兩個比其他人做得更優秀些。這些人似乎天生就有做某件事的天賦,有的人看起來注定就是音樂家,有的人看起來就像是天生的運動員,有些人就是更擅長與數字打交道。
成年后,個人天賦似乎決定了每個人的高度。從競技體育、音樂表演,到科學和商業,總有一些非同凡響的人,他們依靠天賦和能力贏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他們的天賦令人心生向往和羨慕,同時也令人絕望,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到——我的生活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我天資平平,太過普通。
事實果真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悲觀嗎?為了驗證天賦對人所能達到的高度的影響,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做了一項實驗。他聘請了一名叫做史蒂夫·法隆的普通大學生,給他安排了一個十分簡單的任務:盡可能地記憶隨機報出來的數字,能記住得越多越好。
史蒂夫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大腦對于可以將多少事物保存在短時記憶中,有著嚴格的限制,絕大多數普通人一次性不會記憶超過7件事物(那些先天記憶力出眾的人能夠達到10—11件事物),因此,屬于“平庸的大多數”的法隆在記到大約8個數字的時候,就再也記不住了。
在教授的堅持下,法隆沒有放棄訓練。后面幾天的練習中,為了讓法隆有更多信心,教授首先從一個隨機的、有5個數字的數字串開始,如果史蒂夫記住了就開始讀6個數字,如果他又記住了,再增加到7個數字,依此類推。直到他不能記住的界限后,教授會適當增加讀出數字的時間間隔讓他再次嘗試,看能否有所改善。在第16次練習后,他已經能記住20個數字了,遠遠超過了那些天賦異稟的人。在超過兩百次練習后,他達到了驚人的82個數字。
教授希望通過這個試驗說明,先天的天賦差異確實存在,但是和大量的練習相比,天賦對人的影響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事實上,無論是天才還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在某一項技能上所達到的高度,天賦的影響九牛一毛,更多的是刻意練習所導致的結果。
教授的這種看法也獲得了腦科學領域的支持。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位腦科學家發表文章指出,我們的大腦比我們想象中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當觸發因子出現時,大腦會做出簡單的響應,而在一次又一次刻意練習的刺激之下,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構成新的連接,并不斷強化,以應對這種情況的出現。因此,大量的刻意練習實際上是在刺激大腦“重新布線”,形成越來越強的解決眼前事物的能力。
隨著日復一日的大量練習,我們的大腦會潛移默化地產生飛躍性的改變。我們可以通過健身來理解這種改變,普通人做引體向上一般不會超過10個,但經過訓練,人們可以達到20個,甚至40個、50個,但這遠遠不是人類的極限,2014年,一位捷克人在12小時之內做了4654個引體向上。就像肌肉纖維的變化一樣,我們的大腦也會在不斷的訓練中得到強化,長期堅持會產生質的飛躍。
從這可以看出,與天賦相比,刻意練習帶給人能力的提升才是決定性的。天賦只是給人提供了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但最終的高度,往往取決于我們練習的精度。在那些光鮮亮麗的牛人背后,可能有天賦的加持,也可能沒有,但不可否認,他們克服了枯燥和乏味,日復一日地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精進,才達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高度。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故事線拉長,從近處看,人們各有長短;但從長遠來看,能夠脫穎而出的始終是那些付出努力刻意練習的人。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