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姜 英, 李文娟, 白 楓
(1.遼寧省人民醫院婦科, 遼寧 沈陽 110000 2.遼寧省腫瘤醫院婦科, 遼寧 沈陽 110000)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腫瘤當中死亡率和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并且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后較差,對子宮內膜癌分子病理的了解有助于降低子宮內膜癌死亡率[1]。L1-細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L1CAM)屬于Ⅰ型跨膜糖蛋白,主要分布于細胞膜上,參與細胞黏附調節,在子宮內膜癌中表達上調,與子宮內膜癌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聯系密切[2]。黑色素瘤核蛋白-18(Melanoma nuclear protein 18,Mel-18)屬于多梳族蛋白家族成員,在胚胎細胞發育成熟、細胞凋亡及細胞分化等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參與腫瘤增殖和轉移等過程[3]。原癌基因(c-myc)屬于轉錄因子家族,在子宮內膜癌中表達陽性率增高,在腫瘤轉移和腫瘤上皮-間質轉化等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作用[4]。有研究發現[5],c-myc蛋白可以與L1CAM和Mel-18結合共同參與癌癥進展。本研究檢測子宮內膜癌中L1CAM、Mel-18、c-myc的表達,旨在分析3指標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手術治療,收集手術過程中患者的腫瘤組織及相應的癌旁組織(距離癌組織邊緣2cm以上)。納入標準:①在入院之前未接受過放化療治療;②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子宮內膜癌;③臨床病理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不適宜進行手術治療;③合并有其它類型腫瘤;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齡38~76歲,平均(59.98±5.02)歲。參照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IGO)分期標準[6]分為Ⅰ~Ⅱ期49例,Ⅲ期31例。腫瘤直徑:≤3cm者23例,>3cm者57例;未絕經22例,已絕經58例;糖尿病史25例,無糖尿病史55例;子宮內膜樣腺癌52例,黏液/漿液性腺癌28例;高中分化56例,低分化24例;有淋巴結轉移30例,無淋巴結轉移50例;肌層浸潤<1/2者46例,肌層浸潤>1/2者34例。
1.2L1CAM、Mel-18、c-myc蛋白表達檢測:手術過程中切除樣本后立即進行常規10%中性甲醛固定24h,酒精梯度脫水(依次在70%乙醇、80%乙醇、90%乙醇、95%乙醇和無水乙醇中浸泡1h),二甲苯浸泡2h,酒精梯度脫水后通過生物組織包埋機進行常規石蠟包埋,制備成組織芯片。組織芯片脫蠟水化,使用3%過氧化氫在37℃濕盒中孵育20min,隨后在高壓鍋中進行抗原修復,高壓鍋中加入檸檬酸緩沖液(pH為6.0),沸騰后將切片置于高壓鍋中,沸騰后及時5min,取出切片。封閉液37℃孵育30min。孵育結束后滴加Anti-L1CAM抗體或Anti-MEL-18抗體或Anti-c-myc抗體過夜,抗體均購自Acam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次日先PBS緩沖液沖洗3遍,每次5min。滴加二抗37℃孵育30min,最后滴加二氨基聯苯胺顯色劑顯色5min,蘇木精復染3min、脫水、透明和固定,倒置生物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結果。細胞陽性數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0、1、2、3和4分,陽性細胞比例≤5%為0分,5%<陽性比例<25%為1分,25%≤陽性比例<50%為2分,50%≤陽性比例<75%為3分,陽性比例≥75%為4分。染色強度分為無色(0分),淡黃色(1分),棕黃色(2分)和棕褐色(3分),最終評分為陽性細胞數評分和染色強度評分乘積,最終評分按等級分為陰性(0~4分)和陽性(5~12分)[7]。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來表示,通過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Pearson法進行表達相關性分析,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蛋白表達情況:免疫組化結果顯示L1CAM和MEL-18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而c-myc主要分布于細胞核中,染色結果呈棕色。80例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陽性58例(72.50%),癌旁組織中L1CAM陽性20例(2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6.123,P=0.000)(圖1A和B)。癌組織中MEL-18陽性61例(76.25%),癌旁組織中MEL-18陽性21例(26.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025,P=0.000)(圖1C和D)。癌組織中c-myc陽性55例(68.75%),癌旁組織中c-myc陽性22例(2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7.263,P=0.000)(圖1E和F)。

圖1 子宮內膜癌及其癌旁組織中L1CAM、Mel-18、c-myc蛋白表達情況(免疫組化400×)
2.2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蛋白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蛋白表達均與淋巴結轉移和FIGO分期相關(P<0.05),而與年齡、月經、糖尿病史、病理類型、腫瘤大小、組織學分化和肌層浸潤無關(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 Mel-18 c-myc蛋白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n(%)
2.3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表達相關性分析: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與Mel-18、c-myc表達均呈正相關性(r=0.796、0.653,P<0.05),Mel-18與c-myc表達呈正相關性(r=0.637,P<0.05)。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在子宮內膜癌發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8],尋找與子宮內膜癌細胞侵襲和轉移密切相關的標志物對于降低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L1CAM是細胞內微管和微絲組裝的重要調節蛋白,參與細胞有絲分裂和絲狀偽足形成等過程[9]。本研究發現在子宮內膜癌中L1CAM表達陽性率升高,并且L1CAM表達與FIGO分期和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表明在子宮內膜癌中L1CAM可能起到促癌基因的作用,并且與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已有研究發現L1CAM能夠促進腫瘤細胞發生上皮-間質轉化,導致腫瘤發生轉移及惡性程度增高[10]。MEL-18是多梳基因家族的核心成員,在細胞增殖、胚胎形成以及干細胞自我更新等過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11]。本研究發現在子宮內膜癌中MEL-18表達陽性率升高,并且MEL-18表達也與FIGO分期和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實驗結果表明在子宮內膜癌中MEL-18也起到促癌作用,并且與子宮內膜癌的惡性進展相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MEL-18參與腫瘤炎癥反應的形成。已有研究發現在腫瘤當中MEL-18蛋白與B細胞特異的莫洛尼白血病毒插入位點1蛋白存在正協同作用,二者形成蛋白復合體參與腫瘤侵襲和轉移[12]。c-myc是一種轉錄因子蛋白,參與細胞惡性增殖、凋亡以及免疫逃逸等病理生理過程[13]。本研究實驗結果表明c-myc也能夠促進子宮內膜癌的進展,并且與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相關。已有研究發現c-myc能夠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導致腫瘤發生轉移[14]。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表達彼此間呈正相關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myc屬于轉錄因子家族成員,參與基因轉錄調節[15]。在子宮內膜癌當中,L1CAM和Mel-18可能是c-myc的靶基因,L1CAM和Mel-18的表達受到c-myc調節。目前對于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之間的調控分子機制仍然缺乏了解,需要后續研究進一步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癌組織中L1CAM、Mel-18、c-myc陽性比例升高,并且均與淋巴結轉移和FIGO分期密切相關,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和診斷中具有一定的輔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