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富, 林 琳, 林耀云, 王 楊, 王洋洋, 李 勇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肺癌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但多數肺癌患者的疾病確診時間比較晚,已經進入中晚期,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患者在接受相應治療后,還存在很高的腫瘤病灶復發、淋巴結轉移風險[1]。現今臨床用于診斷肺癌的檢測手段較多,其中手術病理學屬于金標準,但存在有創這一缺陷,很多未確診患者難以接受[2]。而無創的影像學圖像檢測備受患者青睞,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螺旋CT在肺癌、肺癌淋巴結轉移、肺癌殘余或復發病灶的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但隨著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顯像)這種新型影像學診斷方法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有研究[4]指出,PET-CT這種可將人體解剖信息、生物學信息結合的分子影像設備可更好的檢出腫瘤疾病,可早期發現腫瘤的存在,可準確檢出腫瘤分期,可為臨床針對性治療肺癌做出巨大貢獻。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疑似肺癌及淋巴結轉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PET-CT與螺旋CT的應用價值,現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確診為肺癌且疑似淋巴結轉移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有61例,女性患者有35例,患者的大小年齡區間在36~79歲,平均年齡是(57.89±5.32)歲;患者的病理類型如下,鱗癌、腺癌、腺鱗癌、小細胞癌患者分別有38例、24例、20例、14例。納入標準: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學確診肺癌;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排除存在檢查禁忌癥患者、排除存活時間小于3月的患者。
1.2方法:儀器設備為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Gemini GXL 16 PET/CT,顯像劑為18F-FDG;螺旋CT乃是荷蘭飛利浦Gemini GXL16排螺旋CT。 檢查前準備:96例患者在2周內分別完成螺旋CT、PET-CT掃描診斷。在檢查之前,要求患者空腹4~6h以上,在檢查前確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小于11.11mmoL/L,若患者的血糖水平高于11.11mmoL/L,則提前給予適當胰島素皮下注射,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濃度。若醫院條件允許,則在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后,重新安排患者進行檢查,保證患者掃描診斷結果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螺旋CT掃描診斷:給予對比劑碘海醇(生產企業: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70326 藥品規格:50mL:15g(I))100mL注射,按照8mL/s的高壓注射速度將對比劑注入患者的肘靜脈,延遲35s后,進行第一期掃描;延遲40s后進行第二期掃描。掃描范圍是胸廓入口-肺底。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入后臺工作站進行處理分析。PET-CT掃描診斷:若患者符合條件,則結合患者的體重與身高,經肘靜脈注射顯像劑18F-FDG(生產企業: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PET/CT室 日本住友HM12回旋加速器 藥品規格:370MBq)220~370MBq,注射完畢后,讓患者在避光、安靜、舒適的環境下平臥休45~60min。在檢查前指導患者充分排空膀胱,從而降低患者膀胱存在的放射性聚集對腎臟集合系統、盆腔病灶檢出的負面影響,然后進行PET-CT掃描診斷,在掃描診斷前囑咐患者飲用500~1500mL清水。進行肺部顯像時,指導患者仰臥,上肢上舉放于頭部;進行全身顯像時,指導患者仰臥,上肢上舉抱頭,顯像期間體位固定,平穩呼吸,采集定位片,確定掃描范圍。然后進行CT放射掃描,掃描結束后,將患者送入PET掃描視野中,進行PET發射掃描,掃描時間在150~180s內。采集數據結束后,將數據傳入PET-CT系統自帶的工作站中進行圖像融合。若診斷需要,可在患者肘靜脈注射18F-FDG顯像劑后2~2.5h,對要求部位實施局部延遲顯像。
1.3觀察指標:螺旋CT、PET-CT掃描、手術病理學的診斷結果以及轉移淋巴結的大小。螺旋CT診斷標準[3]:肺癌形態上有細小毛刺、胸膜牽拉征,深分葉征、支氣管截斷征、血管集束征,若患者的肺癌形態上出現3個以及3個以上征象,可確診肺癌。在判斷淋巴結轉移時,則根據患者螺旋CT圖像的橫切面顯示情況判斷,若淋巴結的最大短徑大于等于10mm,則可視為有轉移形態學,可確診為淋巴結轉移。淋巴結最大短徑小于10mm可視為正常,淋巴結最大短徑小于10mm但中心有壞死淋巴結或者是互相融合淋巴結,也可確診為轉移淋巴結。PET-CT診斷標準[4]:通過SUV測量法、目視法達到診斷目的。若PET-CT圖像上的SUV標準值大于等于2.5則為異常,SUV標準值小于2.5則為正常。若有特殊情況,則需與臨床診斷聯合。轉移淋巴結診斷標準,若患者的淋巴結短徑大于10mm,則但無放射性濃聚淋巴結,則為良性病變。若患者的淋巴結短徑小于等于10mm,但有放射性濃聚淋巴結,則應考慮為轉移淋巴結。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基于病理學檢查結果,分析螺旋CT、PET-CT診斷效能。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病理學檢查結果:手術病理學結果顯示,96例可疑性肺癌淋巴結轉移患者中,22例無淋巴結轉移,74例發生淋巴結轉移,其中,32例出現局部復發病灶。此外,對于74例肺癌及淋巴結轉移患者,共檢出轉移淋巴結102枚,其中,直徑≤0.5cm轉移淋巴結有6枚,0.5~1.0cm轉移淋巴結有75枚,直徑≥1.0cm轉移淋巴結有21枚。
2.2螺旋CT、PET-CT診斷與病理結果比較:螺旋CT、PET-CT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分析,見表1。

表1 螺旋CT PET-CT診斷與病理結果比較
2.3螺旋CT、PET-CT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比較:基于螺旋CT、PET-CT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結果與病理結果,分析各自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陰性預測率效能指標,螺旋CT、PET-CT診斷方式分別為75.0%、74.3%、77.3%、91.7%、47.2%;94.8%、97.4%、86.4%、96.0%、90.5%,詳見表2。

表2 2種方式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效能分析(%)
2.4螺旋CT、PET-CT診斷檢出淋巴結情況比較:見下表3,結果顯示:在轉移淋巴結檢出方面,螺旋CT檢出情況為≤0.5cm0例、0.5~1.0cm61例、≥1.0cm17例;PET-CT檢出情況為≤0.5cm 5例、0.5~1.0cm 71例、≥1.0cm 21例。基于病理結果,PET-CT轉移淋巴結總檢出率明顯高于螺旋C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0.5cm、0.5~1.0cm轉移淋巴結轉移上,PET-CT檢出率明顯高于螺旋C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1.0cm轉移淋巴結上,兩者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螺旋CT PET-CT診斷檢出淋巴結情況比較
肺癌雖然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死亡率[5]。但多數肺癌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而影像學則是及時檢出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螺旋CT是用于肺癌診斷的常用影像學方案之一,該掃描方式具有掃描速度快,可實施動態掃描,可有效定位病灶,轉移淋巴結,可進行定性診斷,可明確腫瘤病灶的血液供應情況、內部情況以及邊緣特征等優點[6]。相較于常規CT,采用螺旋CT掃描診斷肺癌及淋巴結轉移患者,具有掃描速度更快、掃描時間更短、圖像分辨率更高、圖像質量更高、可展現掃描范圍的一些細節,可輔助臨床更好的觀察病灶情況,可有效避免誤診與漏診現象[7]。
但隨著PET-CT掃描在臨床的應用,有研究[8]指出,相較于多層螺旋CT,PET-CT掃描用于肺癌及淋巴結轉移的診斷中,檢出率更高,應用價值更為顯著。PET-CT掃描是一種利用F-FDG核素標記的CT、PET圖像由計算機融合的新興影像學掃描手段。臨床多使用18F-FDG作為PEF標記核素,這種顯像劑屬于脫氧葡萄糖類似物,進入人體細胞液后,18F-FDG可迅速通過細胞膜中的葡萄糖轉運蛋白進行跨膜轉運,直到18F-FDG進入組織細胞液中,被細胞液中的己糖激酶磷酰化,轉化成18F-FDG-6-PO4,而18F-FDG-6-PO4無法被特意果糖激酶-1識別,也無法被催化進行進一步催化,所以無法像6-磷酸葡萄糖轉變為二磷酸己糖,也無法參與無氧代謝、有氧代謝,可長時間在組織細胞中滯留,因此可形成顯像[9]。相較于正常組織,人體的腫瘤組織對18F-FDG呈高度攝取狀態,局部有明顯的顯像濃縮,利用這一特性可輔助臨床早期發現并診斷肺部惡性腫瘤。所以,通過PET-CT掃描可有效反映人體器官組織以及細胞攝取葡萄糖的狀態,根據人體攝取葡萄糖的異常狀態,判斷某一部位是否出現異常病變[10]。臨床認為,大部分腫瘤組織即便在有氧狀態下,也無法通過無氧酵解獲取能量。再者,癌基因激活后,抑癌基因也會失活,乏氧因子也會呈高表達,這些現象均可導致糖酵解相關酶蛋白出現高表達,所以腫瘤細胞中的葡萄糖代謝率是比正常細胞更高的,所以對FDG的攝取量明顯增加[11]。但PET-CT價格昂貴,在臨床推廣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研究[12]對比螺旋CT、能譜CT、PET-CT掃描對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該研究結果顯示螺旋CT、能譜CT、PET-CT掃描的肺癌淋巴結轉移診出率分別是61.11%、77.78%、88.89%,PET-CT掃描診斷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分別是93.48%、86.67%、91.80%均高于螺旋CT、能譜CT的靈敏度(76.09%、86.96%)、特異度(46.67%、66.67%)以及準確率(68.85%、81.97%)。本研究贊成以上觀點,研究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對比螺旋CT與PET-CT掃描的診斷價值,螺旋CT、PET-CT準度度、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陰性預測率各自分別為75.0%、74.3%、77.3%、91.7%、47.2%;94.8%、97.4%、86.4%、96.0%、90.5%,PET-CT各效能指標均明顯高于螺旋CT。并且,PET-CT轉移淋巴結總檢出率明顯高于螺旋CT。在≤0.5cm、0.5~1.0cm轉移淋巴結轉移上,PET-CT檢出率明顯高于螺旋CT;在≥1.0cm轉移淋巴結上,兩者無顯著差異,提示在≤1.0cm轉移淋巴檢出方面,PET-CT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相較于螺旋CT診斷方式,PET-CT診斷肺癌及淋巴結轉移診斷效能更為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但費用較高,廣譜性較弱,因此,可在螺旋CT難以確定時,作為進一步診斷手段,提高診斷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