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夢影

螺髻山鎮的田園風光。 圖/軒視界
四川是中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資源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是基本省情。2013年年底,全省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5萬,占全國7%。國家明確的“三區三州”貧困地區涉及四川的就有涼山州、甘孜州、阿壩州。所以,四川是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自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特別是在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四川大地上處處涌動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而在這熱火朝天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我省各級人社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強化責任擔當,用好用活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社保兜底、人才支撐等政策舉措,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四川人社特色的“戰貧”路徑。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扶貧是實現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穩定、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是穩定脫貧的重要措施。
為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找飯碗、造飯碗”,近年來,我省各級人社部門立足本地實際,在就業扶貧上“有的放矢”、精準發力,針對不同貧困勞動力需求實際,創新推進就業扶貧舉措。在縱深推進轉移就業中,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大力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讓有意愿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應出盡出;在做實就地就近工作上,設立扶貧車間、扶貧基地等就業載體,讓無法離鄉的貧困勞動力,掙錢顧家兩不誤;為把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就業最困難群體穩穩托住,為其量身定制公益性崗位,補齊了就業脫貧的“短板”。貧困群眾端穩了就業“飯碗”,走上了就業脫貧的大道。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脫貧攻堅答卷
“輸血”能解一時之需,“造血”才紓長久之困。技能培訓激發的“造血功能”,成為了解鎖貧困勞動力“脫貧之困”的有利“武器”。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技術可靠,致富有道。近年來,按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路,以“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我省各級人社部門做好深度貧困地區“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大力推進技能培訓扶貧模式,細化完善技能扶貧政策措施,加大技能扶貧工作力度。通過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數據信息、就業失業情況和培訓愿望,精準分類施訓,深入實施“一幫一”對口幫扶技能培訓,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技工教育。同時,在培訓內容上也下足功夫,立足地域優勢和特色產業,量身定制培訓“菜單”,進一步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技能培訓,讓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有“術”,增收有“路”。
社保扶貧是落實中央提出的“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抓手,是脫貧攻堅的“底線工程”,是對不能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措施實現穩定脫貧的貧困家庭實行的政策性保障。
為不讓一個貧困戶在脫貧路上掉隊,我省各級人社部門,做細做實貧困人口參保工作,通過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政府代繳,實現勞動年齡內貧困人員“應代繳盡代繳”;完善待遇保障政策,實現老齡貧困人員待遇“應發盡發”;全面落實社保扶貧政策,實現貧困人員“應保盡?!边@一系列舉措,織密筑牢了民生“保障網”,用社會保障把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了起來。
千秋功業,關鍵在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級人社部門緊扣貧困地區人才發展薄弱環節,不斷開展平臺建設增強“穩才”引力,不斷強基固本提升“育才”內功,不斷完善招引政策暢通“引才”通道,以健全完善人才評價、激勵、培養政策機制,拓寬基層人才成長通道,大力支持人才培養,降低人才招聘門檻,擴大貧困地區招聘權限,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大規模、高頻次地組織開展專家智力幫扶等舉措,著力為貧困地區培養了一支留得住、帶不走的“永久牌”人才隊伍,以人才振興助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如今,全國已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已全部摘帽。在四川這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四川人社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干作風,積極推進了全省貧困地區特別是45個深度貧困縣的扶貧工作,為打贏全省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貢獻。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四川人社將會在接下來要做好的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中繼續貢獻“人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