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蕭羽

富順縣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供圖/富順縣就業局
“嘎正切(謝謝)!”在甘孜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有一個“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品開發型旅游扶貧基地,當地還依托特色資源,建設了鮮奶加工基地,增加了就業崗位,貧困戶人均可增收2500元。日子越過越好了,當地群眾的笑臉如格桑花般綻放。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增收之源、穩定之基,也是提升和增強貧困家庭“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近年來,四川省人社廳緊緊圍繞“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目標任務,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就業扶貧制定了“九條措施”“五個辦法”這些富有含金量的政策“工具箱”,成立決勝脫貧攻堅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服務專班,全力推動就業扶貧,并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達228.6萬人,公益性崗位安置26.9萬人。
“出去打工,顧不上家;照看老幼,掙不到錢。”長久以來,貧困勞動力心中總有擺不平的“兩本賬”。面對這“兩本賬”,讓2014年因病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梁桂華左右為難。
梁桂華家住廣元市劍閣縣姚家鎮柳場村,她的愛人患有胃癌,需要長期吃藥,全家靠務農的收入生活。“很想出去打工給家里增收,可是愛人患病需要人照顧。”針對像梁桂華這樣家庭負擔重、外出就業難度較大的貧困戶的情況,廣元市劍閣縣與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協作,引進浙江企業到劍閣縣搞來料加工,專門設立了扶貧車間,讓這些無力外出的貧困戶就近就業。
選坯、加工、拋光、打孔……在柳場村的扶貧車間,梁桂華和幾位村民正圍著制紐機熱火朝天地做著紐扣,臉上洋溢幸福的笑容。“有了這個扶貧車間,我可以就在家門口工作,真的是太好了。”自該就業扶貧車間設立以來,吸納了多名無力外出的村民就業,人均月增收500多元,很多像梁桂華這樣的貧困戶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好生活。
近年來,四川人社部門堅持做實就近就地就業服務,全面落實就業扶貧十五條措施,鼓勵各類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重點扶貧項目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利用地區自然資源稟賦、旅游資源豐富等特點,在深度貧困地區建立一批就業扶貧基地,并協調動員廣東、浙江幫扶企業,在68個受援縣新建扶貧車間、扶貧基地439個。目前,全省共建就業扶貧基地、車間1084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7萬人。
轉移就業是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好處方”、好路徑,特別是對部分產業發展底子薄、經濟較落后,自身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十分有限的地方。
作為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縣之一的涼山州昭覺縣,就在轉移就業上下足了功夫。昭覺縣以“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扎實推進務工農民工穩崗就業。一方面加強與廣東省佛山市協調對接,進一步強化佛山、昭覺兩地勞務協作;另一方面,廣集思路、廣開路子,通過對接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進一步拓寬東西部勞務協作渠道,為群眾增添了一條新的就業增收之路,實現了他們從“要我去務工”到“我要去務工”的轉變。
40歲的吉克衣生就是享受到轉移就業帶來民生紅利的人。吉克衣生家里有5口人,初中畢業的他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過去,一家人收入微薄,主要靠務農為生,只能夠勉強吃飽飯,是涼山州昭覺縣阿并洛古鄉爾古村典型的貧困戶。在扶貧干部的動員下,吉克衣生報名參加了縣人社部門組織的勞務輸出活動,去廣東省佛山市務工。“去佛山打工,有尊嚴脫貧、可持續致富、惠子孫奔康。”現在,吉克衣生每月的收入都能達到6000至7000元,一家人不僅順利實現了脫貧,生活也越過越幸福。在看到吉克衣生通過轉移就業順利脫貧后,昭覺縣許多貧困戶也提出了要和吉克衣生一起到佛山務工。2019年,60名貧困戶同吉克衣生一起赴佛山務工;2020年年初,又有53名貧困戶加入了去佛山務工的隊伍。
這只是四川大力推進就業扶貧,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的一個縮影。為了做好轉移就業工作,四川人社部門多措并舉,精準發力,有效有序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致富奔小康。在抓實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方面,四川人社部門加大與廣東、浙江人社部門的交流互訪頻次,加強用工招聘、供需對接等方面的協作,推動《粵川勞務協作框架協議》《浙川省際勞務協作協議》落地落實。協調廣東、浙江人社部門和用工企業赴廣安、南充、涼山等地舉行勞務協作洽談會158次。同時,抓好信息共享,建立就業人員清單、有意愿外出務工人員清單,定期與廣東、浙江人社部門進行數據比對,實施定向推送。2018年以來,共收集、推送廣東、浙江崗位信息85萬個。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為最大限度減輕疫情對就業扶貧的沖擊和影響,四川省人社廳及時出臺《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7個未摘帽貧困縣勞動力外出務工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從深化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擴大扶貧載體吸納容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展農民工外出務工服務“春風行動”,先后與廣東、浙江等10省(市)簽署安全有序返崗合作備忘錄。累計開行返崗專車2.9萬輛、專列(廂)54趟、專機15架次,運送貧困勞動力4.6萬人。
吳萬華曾是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將軍村的一名貧困戶,因身體患有疾病,干不了重活,只能靠種植養殖維持生活。他與妻子離婚后,家中年邁的父母和上高中的女兒需要他來供養。
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像吳萬華這樣的弱勞動力無法外出務工怎么辦?公益性崗位兜底來安置。
通過申請,村、鎮摸底上報,納溪區人社部門審核,吳萬華得到了保潔員這個公益性崗位。“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安排了工作,每個月有900元的收入。”吳萬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每天至少兩次以上巡查清掃村上安排的責任區,把路段清理得干干凈凈,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成功脫貧。
小小公益崗,脫貧攻堅大力量。近年來,四川省落實公益性崗位安置,開發了保潔、保綠、孤老和留守兒童看護等公益性崗位。45個深度貧困縣確保每村開發公益性崗位5個以上,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補貼。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四川省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鼓勵各地在疫情期間積極開發保潔環衛、防疫消殺、卡點值守等公益性崗位16.6萬個,優先安置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無業可就、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共新增臨時公益性崗位16.6萬個,安置貧困勞動力26.9萬人。
貧困群眾有業就,有穩定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幾年來,四川人社部門用扎實的舉措,為貧困群眾托起了穩穩的幸福。

嘉興海鹽—宜賓屏山2020年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供圖/屏山縣就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