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旭彬
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審議通過了《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新突破的決定》,明確了建設農業強省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黑龍江省漁業資源豐富,漁業作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農業強省建設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黑龍江省水域寬廣,資源豐富優良。黑龍江省水域總面積3498 萬畝。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松花江等流域面積5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881 條;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湖泊、泡沼6026個;水庫塘壩2984座;還有大片宜漁鹽堿荒地及水域。
(二)黑龍江省漁業資源豐富,魚類品類繁多。黑龍江省已發現魚類有105 種,素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之稱,其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40 余種。施氏鱘、達氏鰉和洄游性大馬哈魚是黑龍江省特有的“三大珍稀魚類”。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興凱湖大白魚、松花江鱖和特有的三倍體魚類方正銀鯽,是黑龍江省“三大明星魚種”。此外,還有哲羅鮭、細鱗鮭、黑龍江茴魚、江鱈等冷水性魚類。
(一)漁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2020 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629.7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4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實現155.1億元;擁有4.62 萬漁業戶,從業人員數量達到11.85 萬人;漁民人均純收入20 578 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3.6%。
(二)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繁育魚苗15.49 億尾,生產魚種4.63 萬噸。大水面增養殖產量占養殖總產量的22.4%;稻魚、稻蟹、稻鰍等模式發展到110 萬畝;林蛙增養殖產量達到1827 噸;用于加工的水產品數量達2.5 萬噸;休閑漁業場(館)近4000 處,培育出8 個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冰雪漁業活動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外向型漁業培育了5 個出口基地,水產品進出口3050噸,貿易額達2174萬美元。
(三)漁業發展基礎不斷加強。省市縣三級編制發布了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鞏固1 個國家級原種場,建成15個省級良種場、2個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5個省級現代漁業科技園區和1個“漁光一體”新能源養殖基地。新型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省建立發展漁業專業合作社143 個、聯合社15 個、養殖企業236 個,省級龍頭企業提升到5個。
(四)水產品質量和營銷水平不斷提升。實施水產綠色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水平得到提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成功創建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全省現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70 家;認證水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1個;綠色食品26個、面積49.6 萬畝;有機食品36 個、面積71.1 萬畝,認證面積接近水產養殖面積的20%。打造“龍江魚”“龍江蟹”區域公用品牌,評選出的“龍江十大地產特色名魚”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開展黑龍江魚“進京”“進滬”等行動,優質特色水產品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大中城市,實現優質優價。
(五)漁業科技、金融取得突破性進展。黑龍江省在魚類遺傳育種研究方面已達到國際水平。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專項“藍色糧倉”項目落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連環湖,鱘鰉魚繁育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河蟹扣蟹培育呈規模發展趨勢,自給率已達33.6%。小龍蝦越冬、繁育養殖等試驗取得突破。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盤錦市光合蟹業、蘇州湖八鮮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成功簽署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政銀企戰略合作取得突破進展,哈爾濱農商銀行授信省漁業協會貸款額度30 億元,并引入外來資金、技術助力漁業發展。
(六)漁業資源養護邁上新臺階。出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聯合印發《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國家在松花江流域建立實施了禁漁制度。建成和鞏固提升5 個達氏鰉、施氏鱘、大馬哈魚增殖放流站和25 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水平?!笆濉币詠恚≡鲋撤帕黥~類5.8億尾。通過實施全省禁漁制度,持續開展漁政“亮劍執法”專項行動、中俄漁政聯合執法行動,以及黑龍江與吉林、黑龍江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水域聯合執法檢查,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目前,黑龍江省淡水養殖面積居全國第5位,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第17 位,漁業經濟總產值居全國第19 位,漁業產值居全國第15 位,漁民人均收入居全國第10 位。但漁業不大不強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一)基礎設施與裝備條件薄弱。全省一半以上養殖池塘老化淤積,苗種繁育基礎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套進展較慢。漁業生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裝備配備滯后,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低。產地鮮活水產品集中暫養、均衡上市、四季持續供給和冷藏、保鮮、加工、冷鏈配送等能力不足。
(二)產業發展比重失調。全省漁業產業鏈不長、價值鏈不高、供應鏈不完整,制約著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一二三產業產值比重為84:5:11,遠低于全國平均比重49:21.6:29.4。
(三)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F有漁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偏少,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程度較低。創業人才匱乏,缺少帶動力強的漁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亟待培育,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滯后。
(四)漁民持續增收能力不強。黑龍江省地處高緯度寒冷地區,漁業年單位產能總體不高,加之受省外水產品涌入市場的沖擊,經營效益相對偏低。養殖魚類形成區域特色的主導品種少,高品質水產品比重偏低,品牌影響力弱,且好魚沒有賣上好價。
(五)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全省各類養殖水域資源開發利用、有機銜接、系統整合程度不夠。重要養殖水域保護、質量安全管控、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等重點環節亟須加強?;鶎訚O政執法監管力量薄弱,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不足,基層水產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漁業從業人員總體文化水平不高,規范有效管理難度大。
“十四五”時期是漁業高質量發展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2019年,國家相繼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水產養殖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黑龍江省相繼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全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開啟了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伴隨著長江十年禁捕,淡水魚供給側發生重大調整和變化,加之“南漁北移”,為黑龍江省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黑龍江省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能夠為漁業快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黑龍江省擁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眾多從事水產科研、教學、推廣的團隊,1 個省級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擁有水產科研國家、部、省級重點實驗室,承擔著諸多國家、部、省級項目。
新時代,黑龍江省要發揮漁業資源優勢和漁業生態功能作用,深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圍繞市場需求,打造“好水、好魚、好牌、好價、好效”為主要特征的“五好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走出一條具有黑龍江區域特色的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推進現代漁業建設。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提升創新能力,依托淡水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強化人才支撐作用,加強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領軍人才和骨干人才培養,大力培養新型職業漁民培育和新主體雙創人才。加強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科技園區建設,示范引領現代漁業發展。
(二)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發展大水面優質生態漁業,加快規?;B殖池塘標準化維修改造,提升裝備水平;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國家級示范縣,加強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建設;推動“十大地產特色名魚”形成地方漁業支柱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形成規模效益。
(三)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盤活存量,拓展增量,打造品牌。拓展休閑漁業和冰雪漁業內容,把民俗文化、漁獵文化、文藝體育等融入休閑漁業發展全過程。建立全省生鮮水產品交易中心,拓寬水產品銷售渠道,統一打造“龍江魚·鮮天下”品牌。
(四)推進綠色生態漁業發展。落實黑龍江省《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優化水產養殖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加強養殖水域環境保護,推進養殖尾水治理,規范水產種業發展,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加強質量安全監管。
(五)推進經營主體培育。不斷培育壯大漁業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和規模,充分發揮漁業協會市場主體作用,統一開拓市場;加強與通威、順豐等國內知名企業合作;推進農商銀行授信落地生根,發揮實效。不斷健全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公益性漁技推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