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洪興
北大荒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升華,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北大荒人政治覺悟、崇高風范、精神品質、工作作風的集中體現,是北大荒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我們黨和國家歷盡磨難,仍綿延不息的巨大精神動力。北大荒精神蘊涵豐富、寓意深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任何精神都是特定歷史環境和社會存在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北大荒精神共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鮮明的時代性。北大荒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特定時代的民族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統一,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在開發初期,無數青年志愿者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祖國建設的需要,從繁華的城市來到渺無人煙的北大荒。他們在這里披荊斬棘、風餐露宿、開墾荒原,讓荊棘叢生的北大荒飄起五谷豐收的稻香。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英勇的北大荒人為了民族大業,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怨無悔地為祖國奉獻著他們的青春,使北大荒精神閃爍出更加絢麗的時代光芒。改革開放之后,北大荒人繼續發揚北大荒精神,高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旗幟,積極進行實踐探索,調整傳統經營模式,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加速發展,不斷開拓,闖出了一條適合墾區發展的中國式的現代農業之路。
廣泛的群體性。為了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全國各地的復轉軍人、科技人員、知識青年以及各條戰線的建設者們,告別繁華都市,遠離家鄉和親人,奔赴北大荒,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開發大軍。他們拿起鋤頭,向亙古的荒原發起了進攻,開始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戰斗歷程。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中,無數北大荒的優秀兒女用他們的心血默默地耕耘,為北大荒的發展無私地作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在北大荒精神的產生、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和寶貴的就是廣大群眾的參與,沒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沒有廣大群眾的無私奉獻,就不會有美麗富饒的北大荒,更不會有光輝燦爛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群體性反映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全過程。
不屈的堅韌性。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發建設北大荒,全國各地有志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愿者們匯集起來,奔赴北大荒,投身到波瀾壯闊的北大荒開發建設中,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宏偉事業中。在長期的艱苦歲月中,在冰冷、偏僻的亙古荒原上,他們忍受著暴風雪的襲擊、豺狼的威脅、惡劣的生活條件、繁重的體力勞動、孤獨和寂寞,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耕耘在北大荒這塊黑土地上,表現出不屈的堅韌性和耐勞性。
可貴的勤儉性。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物質的匱乏十分嚴峻,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勤勞智慧的北大荒兒女,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秉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選擇了一條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之路。無論是在北大荒開墾的初期,還是在極其困難的歲月;無論在艱苦探索之時,還是在取得輝煌收獲之后,北大荒人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光榮作風。正是有了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才會有同心同德的偉大精神;正是有了這同心同德的偉大精神,才會擁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會在一窮二白的艱苦環境里生存下來,并使墾區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是一部波瀾壯闊、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北大荒人是一個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英雄群體。在開發建設北大荒的過程中,北大荒人所創造的北大荒精神,成為他們奮發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成為黑龍江人民乃至全國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培養了北大荒人堅定信念。北大荒人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工作、生活條件,懷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赤誠,滿懷堅定信心和青春豪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畏艱險,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使莽莽荒涼的北大荒變成了富饒瑰麗的北大倉。在開發建設時期,不僅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工作、生活條件更為艱難,艱苦程度在當今難以想象。但他們毫不畏懼,信念堅定。沒有房子,他們在呼嘯的大風雪中架起帳篷,搭起馬架子;沒有水喝,他們用鋼釬鑿破堅硬的凍土層打井;沒有生產工具,他們自己辦起了鐵匠爐,用辛勤的雙手打造出各種小農具。他們硬是憑著頑強的信念,在荒原上開出了一片片田地,為北大荒的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凝聚了北大荒人團結力量。北大荒人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北大荒人,懷抱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著更高的目標開拓前進。他們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同舟共濟,攜手并進,突破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征服了一座座險隘高峰,在北國的高寒地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1955 年8 月,胡耀邦同志發表了《向困難進軍》的講話。在講話發表的短短10天里,就有19 個省、16 個大中城市的2000 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墾荒隊。武漢市3 天內就有1 萬多名青年提出墾荒申請,天津市在一周內報名達到6 千余人。10 萬轉業官兵在一年的時間里,即開荒達345.7 萬畝。改革開放后,許許多多曾經在北大荒工作過的人,不管身在何地,卻心系北大荒,時刻關心北大荒的經濟建設,為經濟發展獻計獻策、牽線搭橋,貢獻一份力量。
激發了北大荒人創造活力。北大荒人的創造活力是北大荒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北大荒建設是在一無經驗、二無設備、三無資金的條件下起步的,其艱苦曲折程度是極為罕見的。但北大荒人并沒有悲觀消極,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頑強探索,刻苦攻關,向古老的荒原發起一次次沖擊。他們總結出了“一水、二路、三開荒”的經驗,不斷地向荒原腹地延伸,耕地面積迅速擴大。改革開放后,北大荒人不僅在改革上走在全國農墾的前列,而且更以積極奮進的精神在全國率先突破了農業對外開放的禁區。從國外引進先進農業裝備,建起了一個個現代化國有農場,標志著中國農墾事業發展的里程碑。
鑄就了北大荒人奉獻精神。幾代北大荒人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投身邊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事業的奉獻。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先后有數百萬轉業官兵、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科技人員、城市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投身到北大荒波瀾壯闊的開發建設事業中,把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北大荒。二是青春的奉獻。當年來到北大荒的人都很年輕,年齡普遍在二三十歲左右,他們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北大荒。三是生命的奉獻。在北大荒的開墾中,有12000 多人長眠于遼闊而富饒的北大荒,將生命永遠奉獻給了這片神奇的黑土地,實現了他們扎根北大荒、獻身北大荒的錚錚誓言。
近5 年來,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黑龍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再一次指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北大荒精神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今天,我們要繼續堅持弘揚北大荒精神,把墾區人民群眾的宏偉力量引導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軌道,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是廣泛深入開展北大荒精神教育。突出工作重點,做到教育內容主題化;創新活動形式,做到教育手段載體化;發揮示范效應,做到教育主體典型化;堅持常抓不懈,做到教育活動經常化;固化教育形式,做到教育活動形象化。
二是加強學習與研究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乃至鮮血和生命錘煉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后人應永遠學習和繼承的精神財富。全面系統地學習研究北大荒精神,對于更好地宣傳北大荒精神,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不斷創作出弘揚北大荒精神的精品力作。北大荒精神是百萬墾荒大軍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我們要動員廣大詩人、作家、藝術家,創作出大量的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北大荒的精神產品,為豐富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應有貢獻。
四是大力開展宣傳北大荒精神的文化活動。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以北大荒精神為核心的北大荒文化,是黑龍江墾區特有的文化積淀和精神財富。我們要站在為北大荒精神薪火傳承和發揚光大的高度,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北大荒精神是百萬北大荒人民在艱苦環境中凸現出的奮斗凱歌,是用血汗澆灌出的史詩。這種精神融入了墾區的山山水水,融入了北大荒的千家萬戶。在新時代,我們仍需呼喚北大荒精神,弘揚北大荒精神,不斷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讓北大荒精神在各項事業發展中,轉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