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西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雞西市堅持把“我為企業解難題”“我為項目作貢獻”作為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傾心傾力為企業解難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有更多獲得感。
開展疏通政務服務堵點攻堅行動,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優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努力讓企業和項目投資主體順心安心。
全面推動“辦事不求人”。重點是管好“三道門”:敞開“正門”,率先推出18 大項59 小項“辦事不求人”事項,對外公示216項“辦事不求人”事項和56 項“辦事求人”易發事項負面清單。堵住“后門”,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群眾代表組成的監督員隊伍,對各部門“辦事不求人”承諾事項進行監督,邀請市人大進行專項視察,聘請第三方機構開展成效評估。打破“玻璃門”,通過“碼上找茬”問題線索征集、召開企業座談會、開通企業服務“直通車”等方式,積極查找和整改問題,做到問題在一線發現、工作在一線推進、政策在一線落實。
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實行政務服務“七辦”模式,推廣精簡審批“主動辦”、公正透明“公開辦”、信息共享“網上辦”、手機APP“掌上辦”、終端設備“自助辦”、下放權力“就近辦”、主動服務“我幫辦”,全市115個鄉鎮、社區實現“綜合窗口”、電子政務外網、政務服務“好差評”全覆蓋,推出“就近辦”事項近200項。開發移動政務服務APP“全省事·雞西”,與省級平臺接入政務服務事項478項。
全程實行“最多跑一次”。緊盯“一件事一次辦好”目標要求,深化工程項目領域改革,開發建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推動發改、住建、市政公用服務企業等入駐項目審批專區,實現“一窗受理”,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90 個工作日以內;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多證合一”推動簡政放權,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1 個工作日,簡單業務登記2 個小時內辦結,個體工商戶登記即時辦結;探索實行承諾即開辦審批模式,企業辦理施工許可只需提供建設單位資金落實承諾即可。
圍繞影響和制約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開展“服務進百企”工作,建立“我為企業解難題、我為項目做貢獻”臺賬237 項、解決186項,因企制宜、綜合施策,助力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
強化要素服務解難題。著眼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大等困難,采取政府搭橋方式,組織煤炭、石墨等重點產業企業對接銀行,推動銀行精簡手續要件,深化金融惠企服務,年初以來為55戶企業發放貸款37.32 億元。加快推進石墨采礦權辦理,妥善解決5 處歷史遺留石墨礦權問題,進一步加強企業要素保障。積極協調辦理存量企業電力業務許可證,幫助工業企業降低用電成本。
專項調研服務解難題。組建工作專班,采取“進企業、進車間、進班組”等方式,相繼開展石墨產業、食品產業、停產企業、暫時性困難企業、虧損企業、臨規企業等專項調研,建立206個規上企業檔案;協調解決雞東3 0萬噸乙醇污水處理池漏水實驗排水、密山新能源高新產業園(一期)項目土地出讓等問題,有的放矢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全程跟蹤服務解難題。圍繞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建立市、縣領導包保制度,全程協調解決土地證辦理、建設報建等行政審批手續,全力縮短項目建設周期。箭達天下(黑龍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 萬噸特種碳黑項目,從項目考察到入場平整場地僅用53 天,創造出招商引資新速度;采取先交暫借后補繳方式,幫助黑龍江多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解決土地出讓金544萬元。
整合推送用工服務、減稅降費等惠企利民“大禮包”,推動形成企業發展效益最大化與群眾普遍受益“雙贏”局面。
無縫做好用工服務。積極滿足大項目建設、石墨產業、新興業態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求職者的個性化需求,建立用工崗位與崗前培訓、匹配推送服務機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搭建線上線下崗位供需對接平臺。今年以來,培訓企業職工2200 余人,舉辦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專場網絡招聘會等活動114 場,促進就業3400余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省控目標2.04個百分點。
政策扶持穩崗創業。深入落實援企穩崗政策,全市3733 戶企業降低失業保險費1550 萬元,促進企業吸納就業和勞動者穩定就業。組建創業孵化基地服務隊,依托市數字經濟產業園、城子河電子商務產業基地等16 家孵化平臺,為孵化企業提供人才培訓、用人對接、工商財稅等“一條龍”服務,帶動就業1000 余人。優化創業擔保貸款政策,進一步精簡資格認定環節、壓縮工作時限、增設受理網點、拓寬貸款覆蓋面,為157 名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533萬元,吸納就業500 余人。深入龍煤雞西礦業集團開展上門服務,為5367 名職工解決斷漏養老保險費問題。
治污利廢改善環境。堅持企業持久發展與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融合推進,成立生態環境專項治理領導小組和7 個專家小組,著力解決多年困擾企業和群眾的環境難題。恒山石墨園區企業在石墨深加工提純時,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隱患,環保、科技部門指導企業改進提純技術工藝,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企業效益,還有效化解了群眾關注的環境風險問題。今年以來,專項督辦56 家升級改造煤礦企業和環保督查省“百大項目”26 個,幫助解決問題1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