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闞 平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堅持人才為“第一資源”,念好“三字訣”,打好“組合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就能奏響人才發展與民族復興的鏗鏘樂章。
廣開“引”的渠道。樹立開放合作的理念,只要發展需要,無論體制內外,不分天南地北,哪里人才多就去哪里引,哪里實力強就向哪里借,什么方式合適就以什么方式引進。當年,習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期間,擬寫100 多封“求賢信”、制定“人才九條”、深夜“扯開嗓門”喊人才……這些都是以禮賢下士的求才真情,用誠意感動人才、引進人才的佳話。“水深則魚聚,林茂則鳥歸。”拓寬引才國際視野,打造聚才引才的“強磁場”,給那些擁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時代前沿的創新型、領軍型人才“架梯搭橋”,以才聚才、以才引才,充分發揮人才“磁場效應”,讓人才有“吾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真正的人才不是捧出來的,而是靠腳踏實地干出來的。要打破“四唯”束縛,切實為破題解難、干事創業、攻堅克難、攀登高峰聚真才、引實才。
靈活“育”的空間。“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人才既要靠引進,又要靠培育。結合人才需求,既要培養高精尖、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也要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實用型的大眾人才,讓人才遍地開花、各盡其用。如今,帶貨主播李佳琦以特殊人才的方式落戶上海,“95 后”快遞小哥李慶恒被評定為杭州市高層次D類人才,體現了“人才”定義的與時俱進、使用的包容開放。人人皆可以成才,天下無不可用之才。我們要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氣魄,培養造就人才,讓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碰撞智慧、摩擦火花、施展所學,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激發人才引領優勢。
厚植“留”的沃土。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深圳在全國設立首個法定“人才日”;貴陽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保姆式”“管家式”“幫辦式”服務;上海、廣東等地實施“廣聚英才貸”等專屬金融服務,扶持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一系列優惠政策,讓廣大人才引得進、留得下。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誤、允許試錯的良好氛圍,消除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讓人才紅利加速釋放,讓他們潛心研究、舒心生活、安心創業,才能確保人才不斷、事業常新。
用天下英才,建人才強國。只要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因子”,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新時代人才工作必將百花齊放春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