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民以食為天,食以種為先。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生命線”。種業發展水平對于國家農業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都至關重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種業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這表明要筑牢中國糧倉,必須在種子上下更大功夫,著力解決好種子問題,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安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快速推進、成效明顯,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和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大幅提升。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種業發展面臨種源保護力度不夠、自主創新程度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種業企業小而散和研發力不足等問題。牢牢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打好種業翻身仗任重而道遠。
要堅持保護種源與建強種庫全面發力。種質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戰略資源,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首要任務就是資源搶救性收集和保護。應加快開展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強化精準鑒定評價,提高可利用的、突破性種質資源數量,保持種源品種純正,種源所需的數量和質量,及時更新復壯,尤其是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收集和保護力度,盡快健全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同時,加快建成品類齊全、儲備豐富的種質資源庫,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科研單位和企業積極參與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網絡,夯實打好種業翻身仗基礎。
要堅持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形成合力。打好種業翻身仗的要害在于種業科技創新。應以多種方式加大種業投入力度,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優異種質資源育種及開發應用研究,完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種質創新突破。加快實施生物育種科技重大項目,著力解決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的痛點和難點,贏得種業科技革命的主動權。加快科研院所與企業人才流動,深入推進種業科研人才改革,切實提升種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強種興種提供人才支撐。
要堅持企業自強與政產學研用綜合聚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是推進種業自主創新、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應構建以種業企業為主導的創新體制,培育、壯大以地方特色品種開發為主的種業企業,加大資源、人才、資金在種業企業的投入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參與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新品種開發。深化科企合作,以產學研用相融合的創新機制推動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強化企業研發的主體地位,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育種資源、人才、技術從科研單位向企業聚集,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種業安全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不棄微末、不舍寸功,不斷積小勝為大勝,我們必將更加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破解“卡脖子”難題,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業的跨越式發展,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