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丹
(莆田市荔城區村鎮建設服務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一大基本政策,只是中國地幅遼闊,各地鄉村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風俗人情、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空間區域限制較強,振興工作進度較為緩慢;近幾年,隨著國家大興公共設施建設,鄉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網絡時代高速便捷的信息共享便利,交通、物流和服務行業迅速發展,制約地域的空間界限被快速打破,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式、條件逐漸成熟,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也就漸以提上日程。
遺憾的是,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畢竟是新時代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大特點,是中國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關鍵路徑,前無史例,外無借鑒,因此在當前發展中尚存在一些現實困境亟待突破。基此,本文以福建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社區為例,思考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發展。
現階段,鄉村振興的兩大重心是村容村貌整治和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整治涉及農村交通和水系梳理、農村污水和垃圾整治、建筑風貌管控、建設項目規范管理等內容,是快速、直接體現在面上的內容,是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鄉村產業發展是村容村貌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鄉村未來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和幸福指數具化表現,是留住原住民、保留鄉愁、吸引外來客、煥發鄉村活力的重要因素,其發展好與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鄉村未來的存續與否。
但筆者通過日常工作發現,本該最被重視的鄉村產業發展長期以來一直被弱化,特別是在鄉村規劃中,基層村居更重視的規劃所帶來的個人建房、開發項目等基建工作,對鄉村產業發展整體分析和重視不足,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多元化發展趨勢薄弱。
以西天尾鎮后黃社區發展為例,該社區面積約1.5 km2,村落旅外華僑眾多,為“荔城區第一華僑村”,建筑風格受南洋、外來宗教等文化影響,內有百年碉樓、三山婦產醫院、龍華堂、黃氏宗祠等既具莆仙風情,又有南洋特色的歷史建筑40多座。從2013年開始,莆田市荔城區通過指導編制該修建性詳細規劃、引入專業旅游托管機構和各級獎補資金的補助,對該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如村道改建、沿路綠化、小型綠地、運動場所、停車場、環境衛生等進行全面提升,并通過收購、租賃等方式改造部分破舊民居內部,制定了田園觀光采摘農業、民間小型博物館、華僑民居欣賞、民宿體驗、民俗文化課外研學等旅游產業,主打“南洋風情游、民俗文化游、生態休閑鄉村游”,推進該社區的提升、發展和運營管理。在熱度高峰時,該社區也曾一度成為國家AAA級景區和中國美麗鄉村示范村。但之后,該社區基于各種原因,則又步入鄉村產業發展的“瓶頸”。
嚴格來說,該鄉村規劃和產業規劃的缺失及基層干部不重視、不了解鄉村規劃、產業規劃之間的關聯性,對于相關規劃所涵蓋的內容、意義沒有明確的概念。對大部分的基層干部來說,鄉村規劃是上級部門規定的硬性任務,是爭取到上級補助資金的一個評分項,片面認為有了規劃,就能調整土地指標、審批個人建房、建設村部或爭取到項目資金等,現實利益,效果短暫,實際上規劃并沒有達到提升村莊發展高度,達不到準確定位村莊、思考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層面;基層干部在選擇規劃編制單位時,以價位衡量選擇,存在知識性價比過低問題,導致編制的鄉村規劃不能準確指導鄉村產業的具體發展。
在產業規劃方面,大部分的基層干部目光短淺,往往只在乎民宿、野炊、采集這類產業能最快產出經濟效益,往往不在乎各自鄉村特點,主觀提出希望往上述方面發展;如果規劃編制單位這時沒有及時溝通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產生許多雷同的鄉村產業規劃,10個鄉村9個產業相同,具體區別只是位置不同,也就難以產生持續性的經濟效益,畢竟物以稀為貴,導致現實不付愿景。
大部分的群眾、基層干部對什么是鄉村規劃、什么是產業規劃,它和鄉村振興有什么聯系、能起到什么作用、會對村莊發展和自身長遠利益有什么影響沒有概念。即使是許多基層干部也僅是按照上級指示盡快完成任務,因此大多是委托專業機構提供服務;而群眾一般是通過基層干部方言宣傳了解相關政策知識,基層干部尚且一知半解,群眾自然也不能清晰理解相關內容,導致村莊干部在眾參與互動度不高。
結合后黃社區實際案例和日常管理工作,針對當前鄉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路徑采取相應措施以優化。
規劃是建設和發展的基礎。鄉村規劃旨在于使鄉村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得到系統、有效的分析梳理,因此,需要規劃編制單位結合村莊歷史與現狀的情況、周邊與上位的情況,進行嚴肅、認真分析后提出建議意見,并說服相關村居接受或是理解相關建議,再根據村居群眾反饋的意見進行整理、修改;唯此,才能對鄉村的產業規劃、轉型、發展進行系統的策劃。這是件極其講究專業水準的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加大培訓力度。上級相關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召開相關培訓工作,宣講鄉村規劃編制的意義、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對村莊長遠發展的影響,包括邀請專家對基層干部開展“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的宣傳,特別是針對村莊當前最需求的項目,如建房審批、資金申請、擬引進產業等,通過列舉相關的案例做概念性的解讀,語言要直白簡潔,盡量減少專業性的描述;若確需專業的技術術語支持,最好能案例、圖文并舉,讓聽眾能短時間了解該專業性技術術語意義,力爭做到從主觀上引起基層干部對鄉村規劃編制的重視。
(2)規劃編制單位靠前服務。規劃編制單位要在前期接觸中,積極主動與基層干部溝通交流,了解基層干部當前最急需的項目,而后在規劃編制過程優先保障該項目實施的基礎,將村莊規劃的定位、未來發展方向、整治對策等內容具化成具體的項目清單,備注整治的期限、規劃類型、投資估算等情況,將規劃指導建設的理念,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給基層干部,以便他們理解并對外宣傳[1],取得廣大村民認同、支持。
每個村莊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風俗人情都有各自特色,即使有些連片的村莊,所有村民公祠姓氏也不同,故產業規劃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進行規劃:
(1)明確鄉村定位和特色。規劃編制單位要著重對現狀分析,串連整理現狀的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發掘歷史的文化特色,把握鄉村的中心點和聚集力,找準村莊在城市發展中的定位,而后梳理內外鄉村交通組織情況,確定鄉村本土產業的發展和成長方向,積極為鄉村打造鮮明的特色,讓產業與村莊名字相映襯。
如后黃社區為僑鄉,對外交通便利,內部交通已成環路,村莊內部的南洋風情建筑外觀保留完好,具備且已經開始對外開放周末旅游,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整理,整體特色比較薄弱,村莊內的各個景點聯系不足,缺乏一定的凝聚力。藉此,該村可以南洋風情和落葉歸根鄉愁為切入點,以村莊中心的古碉樓為南洋風情的聚集點,向外擴散;可以通過梳理村莊原住民具體到過的哪些南洋國家,整理僑胞創業故事及其對故鄉的支持、牽掛、思歸等情懷,梳理出不同的旅游路線,增加村莊的趣味性,吸引游客回頭和流連。
(2)避免同區域競爭。如果是連片的村莊,該類鄉村產業的規劃要有重點,如通過對區域的發展研判和對連片村居的發展潛力、發展特色、交通組織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選出中心村居,并以中心村居產業發展為圓心向外輻射,串聯周邊或相關的產業及服務行業,讓整片村居避免存在同城競爭、“內部消耗”情況。
“留住鄉愁”一直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規劃建設主題,但相對于城市快節奏的生活,鄉村產業的策劃除了經濟效益外,也要具有一定的慢節奏引導。這就要求鄉村產業規劃時,在同一個特色主題下,要同時策劃不同的體驗項目來促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以后黃社區的旅游產業為例,它的中心主題是南洋風情和鄉愁,該村的多元化發展規劃便是圍繞這個中心,通過加強旅游路線、功能區、點位、游人容納量、安全應急管理、夜景等系統性地開展規劃,打造不同旅游路線、旅游周邊、體驗產業、服務產業等,襯托夢里故鄉的主題,留住“鄉愁”。
(1)旅游路線規劃:后黃社區可以梳理不同僑胞的故事,通過道路和植物群落、園林小品的引導,轉換內部功能區,由村部和南洋風情館開始引入,到古碉樓及附近的古民居、南洋各個風情區;再通過已建的上海館、漢服館、茶行、郵票紀念館,充實當年海上絲綢、廣州十三洋行、海外的宗族文化、商會文化、家風祠堂等具有回憶意義的民俗館、雕塑、小品,通過已收集的各類郵票、信件,對比如今的電話、網絡等能體現時代記憶的內容,追尋落葉歸根鄉愁;當然,更理想化的建議是各類民俗館最好都能有一個與當年下南洋相關的體驗項目,這樣既能增加相關的歷史知識,也能增加各個民俗館的趣味性,可以避免單純的逛逛看看,沒有任何互動性,也缺乏后續的再游玩興致。
(2)服務產業規劃:通過公共宣傳,租賃村莊內部建筑,在保留建筑外觀的基礎上,對建筑內部進行適當改造,提高建筑的生活質感和安全性,重新對建筑功能進行開發定義,策劃和南洋風情主題相關的如咖啡屋、首飾店、漢服店、陶藝店、民宿等相關服務項目。周邊的田園和山林、果林區域也可增加鄉村生活功能版圖的體驗,增加村民經濟收益。
(3)加強建筑風貌把控:在建筑改造過程,基層干部群眾為了方便利用,往往在舊建筑體上建設如鋼筋欄桿等新建筑材料,破壞了建筑整體的韻味風貌。特別是部分產權屬于多戶的歷史建筑,一旦其中某戶村民出于方便拆除其中一部分舊建筑體翻新,那么整棟建筑體的價值便很難再保留住了。因此,建議文旅、國土、住建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村莊原有建筑風貌的把控,要對改造的民居進行定時跟蹤督導,加強宣傳。一是通過村集體進行招投標,委托有資質的施工單位對建筑內部進行改造,明確約定不得破壞民居原有的建筑風貌,修舊如舊。二是建議通過村內廣播,采用鄉音俗語定時播送一些建筑風貌控制常識:如不拆舊補新,不對極具特色的梁、脊、柱子進行重新粉刷,不為了生活起居方便而在古民居上采用現代的水泥鋼筋結構進行強化、簡化等,通過廣播加深群眾的主觀印象。三是樹立參照物,鎮村可因地制宜,修編適合本轄區特色的建筑風貌圖集并加以推廣,同時可通過實際案例進行示范解說,如后黃社區的龍華堂,作為三一教的舊址,建筑內部整體保留完整,但在修繕時,外墻抹上白灰、外墻體增設防盜欄桿。建議后黃社區進行建筑風貌整治,墻體可采用鴨蛋灰;欄桿直接拆除,在隱蔽處適當安裝監控設備也能更有效地防盜。通過前后整治對比,以實例向群眾解說如何把控建筑風貌。
在產業規劃時,要適當做個產業投資估算和資金拼盤。比如,某個產業如果要發展,它需要建設哪些項目,項目的前期審批費用、建設投入、人工費,后期的運維更新管理費用等,特別是旅游相關方面的產業,應該統籌考慮旅游人員流動的情況、服務費、相關設施損耗后維護費用、涉及的服務業成本控制、環保處理費用、安全管理費用、應急管理費用等等,做個產業投入估算。而后對比相關產業的前景,其他地區類似產業的效益情況,周邊群眾的消費能力等具體情況,做好產業效益估算。最后,通過對比村居能統籌到的各級財政、社會投入的資金,形成一個初步的資金拼盤,為受益者群眾和實施者的基層干部提供一個具體的建議意見,找出最適合鄉村特性又要有長期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選擇。
比如,后黃社區現階段最重要的產業,是周末鄉村民俗游,涉及的產業:相關民俗館建設、引導田園種植、餐飲等服務業管理、綠化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環保安全等運維管理等項目的投入成本估算,對比后黃社區能爭取到的國家、省級、市級、區級傳統村落補助資金和項目的產出效益,再為后黃社區的建設發展提出一個近、中、遠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讓其發展不致于后繼乏力。
鄉村產業規劃是個長久性發展的目標,最怕后續管理無法跟上,使鄉村原來規劃的產業慢慢地被周邊其他類似的鄉村產業替代、沖擊而致沒落,吸引不到回頭客;另一方面,產業規劃如果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后,很容易在群眾里產生“跟風”情況,這時如果不加強管理,從源頭或小范圍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便容易產生產業亂象,則可能嚴重導致整個村居產業凋零。故建議:
(1)減少不必要的成本管理。產業形成必少不了項目建設和主題氣氛烘托,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提前謀劃,不必為了追求新奇增加后續管理成本。比如,可通過整理如路燈、指示牌、雕塑、桌椅、招牌、建筑立面的拼花、細作、線腳等小細節,以烘托主題所需要的氣氛,避免浪費;在做項目建設時,盡可能采用簡單易管理的本地材料或經濟植物,盡可能生態化、自然化、可閉合循環化,棄用像噴泉之類的需耗費大精力管理的,減少后期維護成本。
(2)提前約定相關“規矩”。制度化管理是有序管理的基礎,制度的形成和落實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在產業規劃時,要針對產業管理、經濟提升方面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將建筑整治、服務行業管理、攤位擺放、定價規矩、環保條例、安全守則等等,約定成具體的管理規定,讓群眾互相監督,并在讓利于民的同時,轉變村部角色,要從執法者、爭利者變為調停者、引導者,約束村民行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不為一己私利而破壞整個產業的長遠規劃。后期若時機成熟,也可考慮引入相關信用評價體系,通過獎懲制度強化相關規定的遵守。
(3)定期召開相關民主會議。人、事、產業都是動態變化的,相對應的產業管理也應該是動態更新的;鎮村在鄉村產業管理過程,應結合村民代表大會,定期組織召開相關產業管理會議,對產業發展、管理工作中需要協調的矛盾、存在的問題、建議解決的方案、村規民約的變化情況及時進行商討、優化、更新,確保在后續管理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實,不過于機械化。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反饋居住在村里的群眾,倉稟實,才會人心安,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才,而后才能長治久安,不斷注入活力,長期持續,最終達到國家鄉村振興目的。故,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群眾回歸鄉村、增加收入,鄉村增效、鄉村文化復蘇、鄉村重新繁榮的基石,鄉村產業絕不是單純的項目建設、田園采摘、農家樂這么簡單,應加以格外重視、要更加花費時間、力氣去分析、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才能打造出因地制宜、可持續的鄉村產業。